東北網8月30日訊 『風光』無限,逐『綠』而行。近年來,齊齊哈爾市搶抓『雙碳』機遇,著力打造『風光鶴城、鏈動鶴城、綠能鶴城』,大力發展新能源及裝備產業,利用齊齊哈爾市獨特的區位資源優勢逐步轉化為產業優勢,使新能源及裝備產業鏈不斷延伸,並與中國一重集團通過地企深度融合發展的方式,以項目建設帶動齊齊哈爾市新能源及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
『大風車吱呀吱喲喲地轉,這裡的風景呀真好看……』童年的歌謠,如今已經成為了調整能源結構,推動地方發展的重要手段。現如今,駕車行駛在鄉間小路上,時刻能看到高聳豎立的『大風車』,長達近百米的葉片時刻轉動,這轉動的『風車』,時刻為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做出貢獻,同時也將風資源轉化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鏈。回望產業發展歷程,用『披荊斬棘』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中國一重在2018年緊盯市場前沿,開啟與風電企業的初步合作,為國內風電企業配套鍛造風機軸。隨著習近平總書記『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提出,2020年中國一重與上海電氣風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開展深度合作,共同開發區域風電市場,同年12月一重上電風電產品成功下線,代表著中國一重風機制造核心能力、整機裝配供應能力的日臻成熟。 2021年4月,齊齊哈爾市風電葉片制造園開工建設,標志著風電葉片將實現本地化生產,為打造風電全產業鏈發展模式打下堅實基礎。
在此基礎上,2022年齊齊哈爾市圍繞可再生能源綜合應用示范區建設,以打造千萬千瓦級新能源產業集群等4個『千字號』產業集群為牽動,啟動實施了新能源及裝備產業鏈供應鏈三年行動計劃,重點圍繞風機整機制造,補齊風機主軸、碳纖維、大型逆變器等關鍵裝備短板,提高裝備本地配套率,形成集研發設計、智能制造、運維服務於一體的風電裝備全產業鏈。在新能源及裝備產業鏈供應鏈建設當中,中國一重發揮了『排頭兵』『領頭羊』作用,位於富拉爾基區長青鄉庫勒村三裡崗屯的一重永安風電場自2022年建成並網發電以來,已發電超2億度。『我們目前在手的風資源指標是110萬千瓦,預計在「十四五」末建成100萬風場。』一重上電(齊齊哈爾)新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兆陽表示,永安風場是我們由風機到風場的全產業鏈轉變的先行者,整個風場由22臺高140米的風機組成,2023年預計發電量將達到3億度,並且隨著風機大型化趨勢的發展,對風機、葉片、塔筒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葉片越長,掃風面積就越大,發電效果越高,同時對其穩定性要求就更高,過去的傳統鋼塔將逐步被混塔所取代。
在產業鏈發展中,中國一重十分重視風電產業鏈的建設,發揮自身優勢,先後成立一重龍申(齊齊哈爾)復合材料有限公司用於生產風電葉片、成立一重(黑龍江)風電混塔有限公司用於生產混塔,並在大型裝備制造廠進行風電產品主機和輪轂的裝配。『我們先後配備585項專用工具、136項專用輔具,目前已完成北安趙光、樺南龍源公心集、富拉爾基、華電呼蘭、華電巴彥及龍江等項目共計230餘臺風機制造任務,且具備2.0MW-7.15MW全機型生產能力。目前,風機主機已具備年產400-500萬千瓦的裝機能力。』中國一重大型裝備制造廠一級高級經理周亮亮告訴記者。涉足一個全新的行業很難,這得益於在裝備領域幾十年的積累,中國一重僅用數年時間就在風電產業上實現從零到有,並迅速形成全產業鏈的同步推進。這與地方政府的支持與企業自身的不斷努力分不開,『我們就是不斷通過深挖資源發展新能源產業,以爭取來的指標來帶動產業發展,並在資源開發中,反哺相關裝備的推陳出新,以裝備的發展來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共同發展,並逐步形成產業集群,為地方經濟及產業鏈供應鏈建設做出貢獻。』劉兆陽表示。
發展風電產業能夠成功,歸根結底是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和『碳達峰』 『碳中和』要求不謀而合。齊齊哈爾風資源優勢明顯,是全國首批3個『可再生能源綜合應用示范區』之一。年初以來,市發改委全力對上爭取規模指標,推進相關手續辦理,共有3個風力發電項目取得省發改委核准,總裝機規模達50萬千瓦,上半年,龍江白山200MW、泰來九洲100MW、克東金城100MW等5個55萬千瓦風力發電項目和克山綠展垃圾發電項目全部復工建設,當年累計完成投資17億元,佔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13%,起到了良好的支橕作用。其中,華電富拉爾基50MW風電項目已於4月份建成投產,實現全容量並網。
廣袤大地,風起電至。齊齊哈爾市擁有大自然饋贈的最優質風資源,將全力推進新能源及裝備產業鏈供應鏈建設,為齊齊哈爾市打造老工業基地轉型昇級全國樣板、東北地區西部區域新能源及裝備產業中心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