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30日訊(記者 許諾)30日,在第六屆中國國際新材料產業博覽會多彩龍江展區,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的新材料『形狀記憶聚合物復合材料及其展開結構』『4D打印形狀記憶可變形結構』,由於形狀記憶材料具有一系列智能響應特性,在航空航天、生物醫學、汽車工業等多個領域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


據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冷勁松院士課題組博士生羅蘭介紹,課題組研制了形狀記憶聚合物復合材料及其展開結構,並於2020年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基於形狀記憶聚合物復合材料的柔性太陽能電池陣列在軌可控展開,2021年,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形狀記憶聚合物復合材料智能結構的火星應用。
基於4D打印形狀記憶可變形結構的設計研制了3D打印血管支架、氣管支架、骨組織支架、心髒封堵器等生物醫療器件,具有主動變形、個性化設計和可控降解等優點,在生物醫學上、日用消費品都有很好的前景。
羅蘭介紹說,智能材料的形狀記憶材料能改變形狀、改變功能、改變大小等一系列智能響應特性,隨著它們的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在航空航天、生物醫學、汽車工業等多個領域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
相關新聞
圖片新聞
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