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搜 索
黑龍江:傳統『大糧倉』迸發『新脈動』
2023-09-13 10:38:5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9月的龍江,大地流金。

  驅車行駛在黑土地上,處處可見豐收的景象。

  玉米集中處於蠟熟期,大豆處於鼓粒末期,水稻處於蠟熟期-黃熟期……盡管前期局地受到洪澇災害影響,但農作物整體長勢好於常年,黑龍江省糧食生產有望實現『二十連豐』,讓『中國飯碗』裝上更多龍江優質糧。

  近年來,在『當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目標的指引下,黑龍江省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強化數字技術和生物技術賦能,統籌推進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推進現代種業提昇工程,配套推廣先進適用科技和高端農機裝備,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在糧食綜合產能、高標准農田建設任務、四大作物種子單季生產能力等方面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近日,記者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采訪團來到了被譽為『中華大糧倉』的黑龍江省,在實驗室和科研人員聊育種,到田間地頭感受稻田裡的勃勃生機。

  龍江處處稻花香

  在寬廣無邊的松嫩平原上,白雲黑土之間,金黃的稻穗隨風搖擺,為豐收季帶來滿滿的希望。

  綏化市慶安縣地處黑龍江中部,是松嫩平原與小興安嶺的交匯地帶。境內三山環繞、七河開源、九河匯流,屬於寒地黑土核心區,耕地面積285.7萬畝,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慶安被袁隆平院士稱作「中國優質大米之鄉」,慶安大米的特點就是籽粒飽滿、晶瑩剔透,吃起來勁道、可口,品質非常好。』在慶安縣稻米產業發展中心,慶安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鄭彥威向記者介紹。

  近年來,慶安縣采取育良種、用良法、種良田、出優品、創優牌的『三良兩優』做法,持續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優質品種繁育、現代農業技術應用、優質產品生產和優勢品牌打造。過去一年,慶安全縣的水稻播種面積為130.24萬畝,產量71.5萬噸,加工量155.88萬噸。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作為我國的『大糧倉』,在種好糧的同時,做好儲糧工作也是黑龍江省的重要責任。來到位於佳木斯富錦市的象嶼金谷農產有限責任公司,一排排谷倉排列整齊,『糧倉』的概念在這裡得到了具象化的呈現。

  20座烘乾塔、100餘棟儲糧平房倉、800餘個千噸鋼結構儲糧囤,這裡具有500萬噸的儲糧能力,按照每人每天1斤的糧食用量計算,滿倉時糧食儲量可供全國14億人口吃7天。

  科技賦能產業旺

  種子是農業發展的『芯片』,在『中國糧食、中國飯碗』目標的支橕下,黑龍江大力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建成國家級寒地作物種質資源庫,制定實施農作物重大品種研發與推廣後補助政策,啟動國家級大豆種子基地建設,國家制種大縣和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達到19個,建設專家育種基地16個。

  始建於1978年的國家農業環境海倫觀測實驗站,是中國目前唯一從事黑土農業生態系統長期定位觀測、科學研究與示范、教學與科普的國家級野外臺站。在這裡,記者見到了被當地百姓稱為『金豆娘娘』的高級工程師李艷華,她培育的『東生』系列15個優質大豆品種,單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東生7號』被農業農村部遴選為『2022年糧油主導品種』。

  『我從事寒地黑土區大豆育種研究工作已經30多年了,對大豆育種這塊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看著試驗田裡茁壯成長的大豆,李艷華感嘆道,『看著自己培育出來的大豆品種能夠得到農民和市場的認可,我發自內心地感到自豪。』

  有了好種子之後,如何把地種好,讓好種子發揮出最大的潛力,則是發展智慧農業的終極目標。走進黑龍江惠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農場的智慧系統吸引了記者們的目光,農業植保無人機、農機導航系統、智能灌溉系統、終端監測系統,智能化的設施貫穿了耕、種、管、收的全流程。

  『我們應該手伸在天上,腳踩在泥土裡。既要把最先進的技術開發運用起來,又要深入一線,確保研發的產品符合農民的需求。』惠達科技公司副總經理初海波向記者講起了公司研發團隊的努力方向,『我們最根本的目標還是要解決實際的問題,提高農民的生產效率。』

  截至目前,黑龍江省共建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協同創新推廣體系39個,大型大馬力高端智能農機裝備研發制造推廣應用先導區獲國家批復,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穩定在98%以上,無人植保機保有量2.7萬臺,穩居全國首位。

  三產融合促振興

  『為了做好玉米鎖鮮,我們的生產線會在3個小時之內完成人工采摘、氣爆剝皮、人工挑選、二次清洗、人工篩選、高溫殺菌、冷風吹乾、成品入庫這八道工序。』黑龍江北緯四十七綠色有機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尚文輝告訴記者,依托黑土地的資源優勢以及快速鎖鮮的加工技術,與傳統玉米相比,公司生產的鮮食玉米能夠帶來更高的附加值。

  2022年,北緯四十七公司種植總面積11.08萬畝,其中『北緯47°鮮食玉米』產量超10萬噸,產值約17970.3萬元。依托玉米加工的高速發展,過去一年,公司僅依安縣鮮食玉米生產用工這一項,就為當地提供了超3600個就業崗位,帶動群眾增收約5000萬元,土地流轉也為農民帶來了超2億元的收入。

  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黑龍江謀劃和推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做好『土特產』文章,先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數據顯示,全省目前共創建優勢特色產業集群6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12個、農業產業強鎮69個,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65%。

  以文促旅,以旅宣文。近年來,在充分挖掘本地農耕文明和稻作文化的基礎上,一批以水稻為主題的農文旅融合項目逐漸在這片黑土地上落地生根。

  走進富錦市萬畝水稻公園,微風徐徐,稻香陣陣。登上高39米的燈塔式觀景亭,俯矙全國最大的3D稻田畫,萬畝水稻,盡收眼底。這裡是全國『田園綜合體』六大樣板項目之一、黑龍江省首個田園綜合體,於2017年打造建設,園區面積4萬畝,2022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富錦全力推動農業觀光風景區建設,以萬畝水稻公園為龍頭景區,實施萬畝水稻公園昇級改造工程,加大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完善餐飲、住宿、銷售、游樂、戶外拓展、研學游學等功能,集中力量打造『黑土綠谷北國糧都』城市名片。

  在牡丹江市西安區中興村,從城裡來的游人盡情地徜徉在花海稻田中。中興村田園變公園,農村變景區,走出了『農旅結合、以農促旅、以旅強農』的新路子,『空殼村』破繭成蝶,逆襲成了『旅游村』,年接待游客150餘萬人,已然成為『微度假』新地標。

  金秋已至,豐收在望。在這片黑土地上,處處感受著喜悅,處處見證著發展。沿著高質量發展之路,黑龍江正穩步前行。

責任編輯:李澄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