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小秸稈的生態循環之旅
2023-11-14 07:27:18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11月14日訊 秋收過後,以往被視為農業廢棄物的秸稈成了搶手的『寶貝』。一根根秸稈在科技加持下獲得『重生』,變身為包裝行業所需的纖維紙漿、一次性餐具及農業生產大量使用的全生物降解地膜、育秧基質、微生物有機肥。

  『不夠賣,只能以產定銷。』讓人頭疼的秸稈,在黑龍江省秸樂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不僅身價飆昇,還成了搶手貨。

  拿下超1萬畝秸稈纖維基地膜訂單,4500畝秸稈液微生物液體肥訂單,秸稈纖維素以產定銷。

  一車車滿載著黃澄澄秸稈的大卡車從田間直奔秸樂公司,它們將在這裡開啟變身之旅。

  在秸樂公司生產廠區,稻草秸稈首先進入粉碎和篩分程序。秸稈莖基部、穗粒部和水稻葉片用於有機肥和基質土的生產;纖維含量豐富的莖稈,經過搓絲機反復揉搓及功能菌群浸漬,腐解其中木質素及半纖維素,然後通過磋、磨、擠、洗等物理加工,被制備成秸稈纖維素。

  『這些秸稈纖維素主要是供應造紙、紙漿模塑等企業,進行進一步深加工。』秸樂公司技術員賴春林指著堆成小山的秸稈纖維素對記者說。

  以前秸稈資源化利用,是想方設法把輸送養料的秸稈莖『漚爛』,秸樂卻反其道而行之。2016年至今,秸樂公司科研團隊先後投入7000餘萬元用於研發生物技術的清潔制漿生產工藝,目前已形成以生物分解為主、配合各種物理破解與機械破解交叉組合的復合工藝。公司董事長王宏以制作草漿為例說,生物制漿法每生產一噸乾草漿的成本僅為1500元,化學制漿法每噸要4500元。王宏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3噸秸稈出1噸紙漿和1噸肥;1噸紙漿賣1500元,1噸肥賣200元。生物制漿不僅節省了大量的治污費用,生產成本也大大低於傳統化學制漿工藝。

  要想收成好,地膜是個寶。然而,隨著地膜使用范圍擴大,給農村地區帶來了『白色污染』。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秸樂公司與東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聯手合作攻關,成功研發了秸稈纖維基地膜,用來替代常用的塑料地膜。

  『秸稈纖維基地膜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它不含塑料或樹脂等物質。該地膜不透光,雜草的種子在地膜以下萌發後無法進行光合作用,慢慢就死了。』賴春林說,傳統的塑料地膜殘留難以降解,在自然狀態下可在土壤中存留200年以上,給農業生產和環境帶來一系列危害。秸稈纖維基地膜利用生物降解原理,在水田裡60天左右、旱田120天左右可完全降解,實現了從土地中來,到土地中去,徹底解決了『白色污染』問題。

  賴春林說,在五常市農村,每畝水稻人工除草需要三遍,使用纖維基地膜可免去人工除草、節省化肥、減少農藥,經過測算,節水、節肥達到30%左右。在國外,可降解地膜賣到3.5萬元/噸,秸樂公司的秸稈纖維基地膜只需6000元/噸,折合一畝地僅需300元,大大減輕了農民負擔。現在,我省的很多水稻種植戶都在使用該地膜,產品銷往湖北、湖南、江蘇、海南、廣東等10餘個省份。

  如何讓秸稈『吃乾榨淨』,帶動農業循環經濟快速發展?秸樂公司持續在秸稈上大做『文章』。

  秸稈全身都是『寶』,秸樂公司與科研院所合作,不斷探尋這個不竭『寶藏』。

  走進秸樂公司的產品陳列室,秸稈制作的纖維基地膜紙、餐盤、紙杯、花盆、鞋楦、桌椅等,讓人目不暇接。『這些精巧的物件如棄之不用,扔到地裡,風吹雨淋,一個月便腐爛如泥,變成有機肥料,回歸土地。』王宏介紹。

  通過近五年的產品研發昇級、推廣、應用,秸樂公司實現了農作物秸稈利用『五化』,即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利用稻草生產的纖維基地膜、育苗袋、育秧缽、育秧基質板、秸稈萃取液等產品用到水稻種植全過程,構建起秸稈全元素產品鏈,創造了保護黑土地的『秸樂模式』。

  『綜合計算來看,每噸秸稈可實現產值1300元左右,利潤可達600元以上。目前,秸樂公司有35萬噸秸稈處理能力,每年能生產10萬噸秸稈纖維素和10噸有機肥。』王宏表示,通過生物技術賦能,秸稈利用價值不斷提昇,工業上可以用於造紙、模塑產業,農業上可實現科學還田,有效提昇黑土地保護利用水平。基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秸樂公司將繼續聯合省農科院、哈工大技術團隊圍繞土壤改良、有機種植等方面開展合作,推動農業廢棄物有效利用,為當地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助力。

責任編輯:王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