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省法院『一要二統三抓實』工作思路積極推進『四化四解四到位』訴源治理新格局,實現案結事了政通人和實現法結與心結雙解。
我們邀請黑龍江法院各中級、基層法院院長談一談Ta眼中的訴源治理。
大興安嶺中院圖片黨組書記院長 於世偉
訴源治理是站在社會治理的視域之下,著力強化人民法院『抓前端、治未病』的履職能力,既是踐行能動司法化解矛盾糾紛的必然要求,更是參與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的重要方式。中院認真落實省法院『一要二統三抓實』工作思路和《關於加強全省法院訴源治理工作的意見(試行)》,以實踐求真效,堅決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以『如我在訴』意識,切實把群眾的感受放在心上,把訴源治理建設成為法院與群眾溝通的『連心橋』『溝通橋』『友誼橋』,讓百姓切身感受到司法的便捷、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堅持制度先行,打牢訴源治理的堅固基礎,推進訴源治理穩步有序開展
中院將訴源治理列入年度『六項重點工作』推進落實,主動對接黨委政府,推動訴源治理向基層延伸,將訴源治理深度融入社會治理,從源頭減少糾紛,確保訴源治理工作落地見效。貫徹落實省法院『四化四解四到位』訴源治理工作要求,制定《關於深化訴源治理工作的二十條措施》,從法院職能定位、完善制度機制、矛盾糾紛化解、維護群眾權益等方面對法院訴源治理工作進行細化。出臺《推進興安法院審判工作現代化十三條意見》,堅持減存量、遏增量、防變量,全員、全力、全程、全口徑、全方位推進訴源治理,力爭實現全年民事案件收案量同比減少20%的目標。中院院領導每人包保一家基層法院,包保院領導定期向院黨組匯報訴源治理工作進展,黨組每季度召開全區訴源治理工作推進會,聽取各基層法院院長匯報。強化案件繁簡分流,對批量的供熱、物業合同糾紛案件,調解前置分流委派調解。在曙光街道建立『初心天平,訴訟先鋒』訴訟服務站,從中院層面延伸服務觸角。積極開展『無訟社區(林場、村屯)』創建,主動融入黨委、政府主導的基層訴源治理體系,社區、鄉村法官工作站、老法官工作室現已實現全覆蓋。
堅持因地制宜,探索訴源治理新模式,打造邊疆治理興安實踐地
結合大興安嶺城鎮分布現狀、人口總體數量、各院案件類型等特點,中院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無縫隙、全覆蓋的訴源治理新格局,將工作重心向基層延伸,將矛盾糾紛在前端化解,探索訴源治理三種工作模式。一是加格達奇區法院『城鎮模式』。結合該院案件量佔全地區近50%的實際情況,組建由員額法官、法官助理、書記員、司法警察組成的訴源治理小組,形成了『3+9模式』,即成立三個訴源治理工作小組,對接轄區兩鄉六街道8個司法所及1個非訴調解中心,實現訴源治理全覆蓋。每個訴源治理小組負責對接三個街道(鄉鎮)司法所,開展訴訟服務、調解指導、司法確認等工作,著力解決中心城鎮的訴源治理問題。二是松嶺、新林、呼中三個法院『林場模式』。松嶺法院在南瓮河、飛龍山、大鮮卑祖源風情文化產業園三個景區成立法官工作室,打造『無訟景區』。新林法院與區工商聯聯合設立大興安嶺首家『法官聯絡站』,幫助溝通和解決轄區內企業涉及到的訴訟、法律法規問題,助力企業依法高質量發展。呼中法院在轄區內5個社區均設立法官聯絡點,暢通與群眾聯絡渠道,在各社區設置公示欄,將對接法官的姓名、照片、職務、聯系電話進行公示。三是漠河、呼瑪、塔河三個法院『邊境模式』。三個法院地處中俄交界,邊境線長786公裡,是我省邊境線最長的地區,維護國防安全、邊境安寧、社會穩定、環境資源保護等任務艱巨、責任重大。中院聯合大興安嶺邊境管理支隊共建平安無訟邊境村,探索建立邊疆訴源治理『786』模式,實現抵邊村訴源治理工作站全覆蓋,切實發揮司法服務固邊護民、興邊富民的職能。通過上述三個模式,構建了以中院為主導,層層遞進的訴源治理格局,推動多元解紛向基層延伸、向社會延伸、向網上延伸,使群眾訴求表達渠道更加通暢,矛盾化解更加有效。
堅持科技引領,以信息化推進服務群眾零距離,創新建設訴源治理平臺
中院全力推動訴源治理工作法治化、社會化、專業化、智能化深度融合,以呼瑪縣法院工作經驗為基礎,開發建設『興安和-法院訴源治理平臺』,服務群眾『零距離』,實現一『鍵』就到,『碼』上就辦,真正讓人民群眾感受司法服務觸手可及,實現興安法院訴訟治理能力新提昇。平臺集信息收集、分流、辦理、反饋、統計、展示於一體,包括訴源治理服務平臺小程序、PC端系統、大屏展示三大部分,實現了掃『碼』就辦、一『鍵』分流、流程辦理、限時反饋、數據展示等功能。通過信息技術整合解紛渠道、解紛資源,構建以『訴源治理服務平臺』為載體,以『分類分級預防化解糾紛機制』為支橕的訴源治理新模式,進一步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實現糾紛事務『碼上辦』;進一步整合解紛資源並暢通解紛渠道,完成糾紛事務分層遞進,實現糾紛事務『均衡辦』;進一步完善訴源治理解紛途徑,實現糾紛事務『高效辦』。群眾掃碼動動手,司法服務送上門,切實做到分類治理、綜合發力,真正使矛盾糾紛源頭疏導、實質性化解,將司法服務網延伸到基層的『神經末梢』,以訴源治理的『最優解』,畫好為民服務最大『同心圓』。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訴源治理任重道遠。大興安嶺兩級法院將以群眾的感受為目標,把訴源治理抓得更緊、更細、更實,讓新時代『楓橋經驗』植根於興安大地,綻放出更加美麗的『幸福之花』『和諧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