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問需
實打實靠前
面對面解紛
一對一服務
哪裡有司法需求
哪裡就有法官
建三江法院將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
按照省法院『一要二統三抓實』工作思路
積極推進『四化四解四到位』
訴源治理新格局
讓大量矛盾糾紛
化在源頭、解在訴前、消在萌芽
七星農場社區居民李大爺感動之情溢於言表:
多虧了調解室,這事兒沒跑法院就解決了,感謝你們幫忙解開了我和我家孩子心裡的疙瘩!

因不滿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李大爺欲訴至法院。原來,李大爺與妻子於2001年離婚,兩名子女與母親共同居住。李大爺再婚後,這兩名子女因此不願照顧李大爺。目前,李大爺要求這兩名子女支付贍養費。
起訴前,李大爺想起在七星社區公示欄上的法官聯系電話,就撥通了電話。
『正好我一會兒要去社區普法,大爺您先別著急,咱們在七星社區當面聊聊這個事兒,保證給您合理合法解決。』鄒法官聽取了李大爺的訴求後,與李大爺約好了調解時間。
調解過程中,鄒法官向當事人詳細闡明了相關法律規定,社區網格員、調解員從『贍養老人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及『家和萬事興』的角度進行勸說。經過幾輪的調解,歷時近2個小時,最終雙方當事人達成了調解協議,李大爺自願放棄要求子女給付贍養費的請求,兩個子女承諾擔負起照顧父親後續生活的責任,平時生活中給父親更多的關心。父親和孩子的臉上都露出了笑容,甚至聊起了家常,邊聊天邊離開了社區。此次糾紛的成功調解避免了父親和子女對簿公堂,挽回了即將破碎的親情。
七星社區包聯法官鄒明華
『對贍養案件的處理,不能就案判案,更重要的是找到矛盾根源,化解親情危機。社區「調解工作室」作為解決家事糾紛的重要陣地,是我們實現矛盾糾紛前端預防、實質化解、長效治理的重要舉措。』
建三江法院院長周波
『建三江法院構建「全域式」訴調對接模式,在院機關訴訟服務中心及7個派出法庭建8個訴前調解工作室,並聯合轄區農場建15個調解站,形成「8+15」矛盾糾紛調處機制。「調解工作室」的創建讓大家有了更多選擇,「下沈式」解紛能幫老百姓低成本、高效率解決問題,同時也有效減緩了法院審判壓力,達到了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
今年以來,為深入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做實能動司法工作理念,建三江人民法院以局直地區13個社區為依托,由院庭長帶頭組成包聯隊伍,『一對一』對接社區,主動融入網格,與網格員工作群共進、信息共享、糾紛共治,實現『一社區一法官』全覆蓋,構建『在家門口』的融合化解紛體系,讓轄區群眾感受到司法服務觸手可及。
建三江人民法院將包聯社區法官的姓名、照片、職務和聯系方式,在13個社區場所予以公開,方便人民群眾隨處可見、隨時聯絡。與此同時,包聯法官全面摸排掌握包聯社區近來矛盾糾紛的種類、數量、成因及化解情況,提供『法律諮詢、法律支持、調解指導、司法確認、普法宣傳』五大模塊支持,『精細、精心、精准』發力,問需於民,取信於民,壓實責任,定期服務,讓人民群眾的解紛成本更少、時間更短,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七星農場社區書記譚景文
法官們經常深入社區,走進居民家門,在「家門口」解決糾紛,糾紛結了、事也了了,居民心裡的疙瘩也都解開了。
截至今年10月底,建三江人民法院新收民事案件同比減少17.09%,訴前調解成功3552件,訴前調解成功分流率55.66%。
法官靠前一步,司法更有溫度。建三江人民法院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落實省法院『一要二統三抓實』工作思路和『四化四解四到位』訴源治理工作新格局要求,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圍繞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提供更『接地氣』的服務舉措,提昇『一社區一法官』工作機制的靶向性和實效性,積極回應新時代人民群眾對司法工作的新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