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搜 索
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 來自東北三省農業一線的最新觀察
2023-11-24 07:49:14 來源:新華社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新華社長春11月23日電 『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

  進入11月,東北黑土地秋收基本結束。鄉村裡,烘乾塔機器轟鳴,農民們正把烘乾後的糧食裝進糧倉;村路上,滿載著蔬菜、飼草的貨車往來穿梭。秋收後的東北大地,是一派豐收忙碌景象。

  良種良法配套促進穩產增產,綜合種養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強化安全儲糧和糧食產後服務確保顆粒歸倉……黑土地繼續發力,在局部遭遇春旱、澇災的情況下,仍然迎來豐收。今年以來,『黑土糧倉』實施『千億斤糧食』工程,踐行大食物觀,推進農業強國建設,不斷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良種配套良法 釋放增產潛力

  11月上旬,秋收後的東北迎來一場降雪,田野裡逐漸安靜下來。黑土地上,家家戶戶的院子裡,高高的『樓子』裝滿了玉米,泛著金黃。

  今年,黑龍江、吉林、遼寧雖然局部遭受洪澇災害,但糧食作物總體長勢好於常年,糧食生產再獲豐收。其中,遼寧實現豐收,黑龍江省迎來二十連豐,吉林省糧食產量有望再創新高。

  全國產糧大縣吉林長嶺的流水鎮流水村合作社預計每公頃玉米比過去增產七八千斤,迎來大豐收。今年,流水村不僅種植了多個高產玉米品種,還在專家指導下,采取智能農機精准播種、水肥一體化等一系列配套栽培技術。村黨支部書記於長建說,過去用傳統耕作方式,玉米單產不高,如今好品種搭配好技術,實現大幅增產。

  東北黑土地作為我國糧食安全的『壓艙石』,近年來持續推進種業振興和農技推廣,越來越多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種糧大戶采取良種配套良法,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1.5萬畝大豆,畝產得有400斤,又豐收了。』今年黑龍江省雙鴨山市永勝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劉明坤選擇了『綏農52號』高蛋白大豆品種。為提昇產量,合作社除采用『大壟密植』技術外,還試驗了『起壟夾肥』新技術。『起壟時同步施肥,土壤昇溫快,有利於增產,明年大面積推廣。』他說。

  秋收後的全國產糧大縣遼寧省彰武縣也傳來好消息。今年,彰武縣實施了國家首批玉米單產提昇工程20.62萬畝,項目區平均每畝增產300餘公斤。

  春耕前,彰武縣購置2560臺套水肥一體化設備,在多個鄉鎮鋪設滴灌管道。遼寧省農科院為項目區提供優質密植玉米品種,將播種密度從原來的3000餘株/畝,增加到4500株/畝至6500株/畝。彰武縣北甸子村農民孫繼剛滿臉笑容地說,畝產達到噸糧水平,這在過去可不敢想。

  今年,我國啟動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昇行動,東北各地積極落實。黑龍江實施千萬噸糧食增產計劃、吉林實施『千億斤糧食』工程、遼寧實施多個國家玉米單產提昇工程項目。『黑土糧倉』加快通過良種、良法、良田、良機集成應用,打造糧食產能提昇『新樣板』。

  今年,黑龍江省在多個縣市開展單產提昇工程試點,推廣玉米大豆新品種和大壟密植栽培技術;吉林省篩選玉米、水稻、大豆共76個品種,主推技術69項,建設糧油作物高產高效攻關示范區25個;遼寧省落實國家玉米單產提昇工程項目縣2個,在全省糧食重點縣落實玉米大豆『一噴多促』噴施面積1900餘萬畝。

  一地多收 拓展農業大產業

  坐落在全國產糧大縣吉林公主嶺的長春農高區智慧農場,秋收期間不僅收獲了玉米,還在玉米地裡收獲了平菇等多種菌類。『不僅玉米增產,每畝地還多收1000斤蘑菇,實打實的一季雙收。』農場負責人陳國雙說。

  這是今年該農場探索的米菇間作新模式。五六月間,在玉米壟間放入培養料、播撒菌種。到了秋天,壟間長出一行行蘑菇。陳國雙介紹,壟間在玉米的遮蔭下有利於食用菌生長,采收之後的菌渣可以直接還田。經過幾年試驗,米菇間作增加土壤肥力,實現玉米、菌類雙增收。

  近年來,東北立足糧食生產的同時,積極踐行大食物觀,發展綜合種養,形成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多業並舉的產業體系,努力把農業建成大產業。

  今年,遼寧盤錦豐收的不只是稻田裡的水稻,還有稻田裡的河蟹。這幾年,盤錦市通過提供農業補貼,組織技術培訓,形成了『蟹稻共生、一地兩用、一水兩養』的高效立體生態綜合種養模式,稻蟹共養經營模式達90餘萬畝。

  如今稻田蟹、稻田鴨、稻田魚……綜合種養模式逐漸在黑土地大面積推廣,豐富了食物供給種類,黑土地也因綜合種養的利用模式提昇了糧食品質,成為綠色玉米、水稻重要保障基地。今年,黑龍江省佳木斯市一些農民探索在稻田裡養殖小龍蝦並喜獲成功。佳木斯市湯原縣勝利鄉榮豐村村民韓樹生15畝稻田收獲了600多斤小龍蝦。更讓他高興的是水稻也賣得更好。『不打農藥、少施肥,「蝦稻米」品質更好,賣上了好價錢。』韓樹生說。

  吉林西部,不僅主產玉米、水稻,小冰麥復種蔬菜、飼草的種植模式也逐漸興起,讓這裡成為優質小冰麥種植區和蔬菜、飼草供應區。

  不久前,在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鎮賚鎮,地頭上一片片綠油油的大白菜長勢喜人。今年4月初,當地農民王岩種植了100多公頃小冰麥,7月小麥收割後又復種白菜。『一公頃土地收獲1萬斤小麥和10萬斤白菜,一塊地收獲兩次,收入翻倍。』王岩說。

  在踐行『大食物觀』中,東北地區加快推進玉米、水稻、果蔬、菌類、水產等特色產業發展,在不斷築牢國之糧倉的同時,正成為果蔬、水產、菌類等重要供應地。

  科學儲糧 守好國之糧倉

  在黑龍江省依蘭縣達連河鎮長興村,秋收後的村民並沒有閑著。村裡誠信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院內,烘乾塔內隆隆作響,農民們隨後將烘乾後的玉米裝進倉庫內。『1.3萬噸玉米和2000噸大豆全部入庫,踏踏實實存著,價格合適再賣。』合作社理事長韓志民說。

  去年,合作社建起了日烘乾能力400噸的烘乾塔和庫容約5萬噸的倉庫。韓志民說,相比過去,現在采取『直收脫粒+烘乾+倉儲』的糧食儲運方式大大降低糧食損耗。

  過去很多東北農民把收獲的玉米直接放在院子的地面上儲存,被農民稱為『地趴糧』。在遼寧省開原市八寶鎮南四家子村,種糧大戶張冬雪聽取專家的建議,根據不同地塊玉米的成熟度逐步收獲完畢。今年她一改『地趴糧』儲糧方式,把幾十萬斤玉米裝進用鋼管和鐵絲網建成的『玉米樓子』內儲存。『玉米樓子通風透氣,減少了玉米霉變造成的損耗。』張冬雪說。

  『豐收在望』,更要『豐收在倉』。近年來,『黑土糧倉』通過引導農戶科學儲糧、建設現代化糧倉、完善糧食產後服務體系等綜合措施降低糧食損耗,逐步解決『地趴糧』問題,推進糧食安全、科學儲存。

  在中儲糧長春直屬庫,裝滿糧食的平房倉內采用了內環流控溫儲糧技術,一系列監測設備對糧倉溫濕度、蟲害、氣體含量等進行實時監測,實現常年低溫綠色儲糧。像這樣現代化的糧倉,已遍布東北各地的中儲糧庫點。

  完善的糧食產後服務體系也在黑土地逐步覆蓋。在吉林省新天龍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門前,農民的運糧車正有序入庫。作為吉林省梨樹縣的糧食產後服務中心,公司與當地53家農民合作社簽訂服務合同,為4萬多噸玉米提供代烘乾、代儲存等服務。『全縣7個糧食產後服務中心,能為全縣三分之一玉米提供產後服務。』梨樹縣商務局倉儲規劃科負責人宮軍說。

  目前,吉林省已建設173個糧食產後服務中心,西部地區過去『地趴糧』問題較突出的縣市『地趴糧』已減少超7成。黑龍江省實現糧食產後服務中心產糧大縣全覆蓋,基本建立糧食產後服務體系。(記者 宗巍 薛欽峰 孫曉宇 武江民) 

責任編輯:李澄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