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買家提交了退貨申請
平臺先行墊付資金
可是賣家卻遲遲沒有收到
退回的貨物
賣家電話聯系買家
電話那頭卻稱完全不知情
哪個環節出錯了?
王某在某網絡購物平臺購買了網紅手工DIY擺件,收到貨後以質量不合格、與賣家描述不符的原因申請退款,平臺先行墊付將貨款直接退回給了王某。隨後賣家通過平臺聯系王某要求將貨物退回,卻遭到拒絕,之後更是不再回復任何消息;賣家撥通聯系電話,可是電話那頭卻說完全不知情,隨即掛斷。
因為王某收到墊付款後貨物不退回,導致退貨申請程序無法閉環,賣家面臨店鋪差評信譽度降低進而店鋪等級降級等各種不利影響,心急如焚,數次聯系無果後,通過網上立案訴至七臺河市新興區法院。案件雖然標的額小,對賣家影響卻大,千裡起訴只為討個公道,不僅要求退貨並強烈要求王某公開道歉。

七臺河市新興區法院長興人民法庭受理該案後,立即電話聯系,電話那頭竟是位七旬老人,對網上購物的事情一概不知,法官詢問其是否有子女或孫子女使用其手機號進行網絡購物,電話那頭更是被問的是一頭霧水。
感覺事有蹊蹺,法官連忙到社區調取信息,經核實該收貨地址後,到收貨地址房屋敲了敲門後,開門的卻是個年輕女子。最終經過核實,該女子確實是王某本人,在其手機上也查詢到了購物記錄,臨時居住在朋友的房子,還沒到社區登記。王某為了網購不產生麻煩隨便填寫了其他人的手機號,除了購物賬號是自己的,其他信息都留別人的。
買賣雙方相隔千裡,法官線上線下雙向溝通,向買家闡述道理現場普法,這不僅僅是退款問題,更要遵守平臺規則。最終,王某願意支付賣家貨款並取消退貨申請,避免影響賣家店鋪信譽度,賣家也同意了此方案,不再向王某追索其他賠償。最終在法官的努力下,雙方當事人達成和解,原告申請撤訴。
保護個人信息沒有錯
但是一定要選擇合適的方法
留下錯誤的聯系方式
不僅阻礙交易順利進行
還給他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