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月8日訊 從一名什麼都不懂的小鑽工,到成長為有10餘年鑽井隊隊長經歷的探礦工程師,再到在省地質礦產局建局65周年先優模范典型事跡報告會上作為典型代表發言,省第四地質勘查院403鑽井隊李萬鵬多年奮斗在一線的感人事跡引發全省地礦系統關注。
2009年,剛剛參加工作的李萬鵬就紮根在鑽探生產一線工作。別人都說,乾鑽探需要長年在野外,會面臨極端天氣,甚至可能會『偶遇』野獸,這個行當太苦、太累。但李萬鵬不這麼想,他就喜歡地質鑽探這一行。在參加工作之初他就暗下決心,一定要學好鑽探技術,一定要參與到找大礦、找好礦中。
『那是我第一次接到在高原鑽探的任務,但咱服從闖市場「走出去」的大局,也相信自身鑽探隊伍工作的實力,我們毅然決然地向青海進軍了。』李萬鵬從業以來,讓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青海省都蘭縣的鑽探任務。
2011年,是李萬鵬所在的省第四地質勘查院403鑽井隊第一次在4900米海拔處施工,也是他第一次在高原作戰。
『在這裡,雲彩在我們腳下,周圍全是皚皚白雪,等待我們的只有三頂帳篷。晚上,鑽進帳篷我是抱著氧氣袋睡的,因為一倒下就會被憋醒,就這樣坐著迷糊著。』在青海,除了鑽探施工,李萬鵬還要面對強烈的高原反應。
采訪時,李萬鵬說,地質找礦是一門苦差事,克服困難和危險是必修課。談起一次危險的野外地質找礦經歷,李萬鵬現在想起也會後怕。在一次施工中,他跟司機下山采購配件,回來的路途中遇到山洪,他和司機被齊腰深的洪水困在車中,人和車隨時面臨著被洪水吞噬的危險,他們立即跳下車,克服心跳加速、血壓昇高等強烈的高原反應,硬是背著幾十斤重的配件從海拔4000米處出發,跌跌撞撞地走了7個小時的山路纔到達海拔4900米的施工現場……那年他25歲,敢闖、敢試、敢乾,有著地礦人的無所畏懼。
在省第四地質勘查院,只要遇到技術難題,大家總會第一時間想到他。
2021年,井隊到七臺河市宏偉鎮永山村施工七峰二區ZK4號鑽孔。施工地點在半山坡,山下距施工現場近兩公裡距離,現場只有一條農用四輪車通行的陡峭小路。那年的秋季雨水頻繁,經過秋雨『洗禮』的道路更顯泥濘,井隊平時搬運的掛車、吊車無法通行,大大增加了運輸難度。這種情況下,李萬鵬跳下車帶領著403鑽井隊開始搬運設備,當設備運送到施工地點時,他拍拍身上的灰塵,繼續投入鑽探施工任務。
『鑽探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對地球深處奧秘的探索,時常需要我們攻克技術難關。』在七臺河市宏偉鎮永山村施工七峰二區ZK4號鑽孔時,由於地質構造原因,施工中出現漏孔情況,常用的邊鑽進、邊堵漏的方法並不能解決問題。李萬鵬認真研究附近鑽孔資料,向有經驗的老前輩們請教,經過反復琢磨,並和隊友充分討論,決定采取『沈管』作業。最後,他們獲得了成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僅37天就進尺1130米,在同一地區鑽探進尺率最高,保質保量完成了施工任務……這一年他35歲,盡責任、敢擔當,用堅守詮釋了地礦精神。
十餘年來李萬鵬初心不改,依然敢闖、敢試、敢乾,奮斗在鑽井生產一線。參加工作以來,先後參與了20多個地勘項目設計和施工,共施工56個鑽孔,累計鑽探進尺四萬六千多米,其中在黑寶地一井頁岩氣勘查項目中,他帶領403鑽井隊,創造了該院繩索取芯小孔徑鑽進1680米的最高紀錄。
如今,李萬鵬依然帶著隊伍在野外施工。他說:『前進的路上沒有終點,我會更加努力學習、努力工作、精進業務,堅守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