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12日訊(陳雪婷 記者 霍梟涵)據富錦市統計局統計,2023年,富錦市糧食產量65.17億斤,連續八年位居全省第一,蟬聯『全國產糧第一縣』。
富錦市以發展『四個農業』為目標,全面推進科技農業、綠色農業、品牌農業、高質量農業建設,扛穩國家糧食安全責任,著力培育玉米、大豆、農機裝備產業集群,加快探索糧食主產區以農為本、以糧為本推進農業現代化新路子。

以機制創新為導向,深化配套改革
把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作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打破機制體制瓶頸的驅動力,著力提高現代農業發展水平。2023年落實全程托管面積124.62萬畝,其中玉米74.46萬畝,大豆49.9萬畝,服務小農戶4063戶,全市共有115個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參與托管(其中北大荒集團托管30萬畝),2023年被列為黑龍江省第一家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重點示范縣,全部采用現代農機高標准作業,推進了農業生產規模化、專業化、科技化和集約化進程,為高質量發展農業提供有力支橕。為加強省、市、縣級示范社和省、市、縣級示范家庭農場建設,進一步規范合作社管理,清理空殼社,確保名錄系統信息真實完整。2023年已申報11個市級示范合作社,縣級示范社29個;申報市級示范家庭農場6個,縣級示范家庭農場12個。

以改善品質為導向,發展綠色農業
富錦市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加大環境保護力度,有效提昇農產品品質。富錦是中國綠色食品原料種植第一縣,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標准化生產基地面積達400萬畝,位居全國第一。在第二十二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和第十五屆中國國際有機食品博覽會展會中,富錦大米集團產品榮獲金獎。富錦市積極申請創建全國綠色食品(綠色優質農產品)高質高效試點,得到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的支持,鼓勵富錦市積極探索開展全國綠色食品(綠色優質農產品)高質高效試點工作。

以成果轉化為導向,完善農技服務
實施『全國農業現代化先行縣創建』工作,引進新品種100餘個,建立基地36個,實施GEF7國際項目,開展富硒、富硅技術和秸稈還田技術示范。建立省級三新示范區項目,面積1050畝,開展5大類共計24個肥料試驗。加強種源技術攻關能力,篩選出『東禾2355』和『東禾2351』參加黑龍江省二區三區水稻區域試驗,『東稻633』和『通禾188』參加國家早粳中熟組試驗。農機總動力166.8萬千瓦時,田間綜合機械化率達99.39%。積極開展噴頭體更換工作,推進農藥『減量增效』,共補貼更換節藥噴頭和噴頭體2000餘套。加強植物檢疫工作,對提出產地檢疫申請的種子繁育單位進行地塊核實,在無檢疫對象的地塊建立種子繁育基地。2023年,全市種子繁育田共檢疫87147畝,共出動檢疫人員130人次,發放產地檢疫合格證158份。結合本地大豆生產實際,開展大豆根瘤菌項目,2023年富錦市完成大豆根瘤菌示范推廣任務37.2萬畝。

以惠農惠民為導向,落實國家政策
完成耕地輪作試點100.9萬畝,畝補貼標准150元,已通過省惠農惠民財政補貼資金一卡通平臺發放試點補助15139萬元。落實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共發放面積568.44萬畝,每畝補貼12元,共發放補貼資金6821.29萬元。發放三大作物生產者補貼,省政府確定大豆生產者補貼每畝366元、玉米生產者補貼每畝14元、地表水灌溉稻谷生產者補貼每畝172.67元、地下水灌溉稻谷生產者補貼每畝122.67元,按照該補貼標准,已發放全市三大作物生產者補貼資金共101194.98萬元。
富錦市將聚焦高質量發展『糧都富錦』目標,繼續以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為目標,以穩糧增收、提質增效為主線,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推進結構調整,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橕。
富錦市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三江平原腹地,耕地面積920萬畝,是中國綠色食品原料種植第一縣、中國糧食倉儲能力第一縣,被譽為『中國大豆之鄉』『中國東北大米之鄉』,享有『黑土綠谷、北國糧都』之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