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3日訊(記者 葛金鑫 霍梟涵)黨的二十大提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船運行業是交通運輸領域減碳的重要場景之一。『黑龍江省地處高緯度地區,湖泊水系發達,具有打造寒地綠色低碳航運業的天然優勢』,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上,省政協委員於海瀛建議,依托黑龍江省航運業技術資源稟賦,做優、做強、做大龍江新能源船舶產業。

於海瀛表示,船運行業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是大勢所趨,各類船舶綠色動力技術中,電動船舶在運營成本和駕乘體驗等方面具備優勢,是船運行業技術昇級的重要方向。實現船舶綠色轉型的核心在於應用綠色動力技術,以電池為儲能裝置、開展電力推進的技術具有多重優勢,尤其是在降低運營成本、提昇駕乘體驗以及推動船舶智能化等方面優勢較為明顯。減碳降污大勢疊加電動技術迭代昇級,電動船舶將逐漸滲透適宜場景,在未來的綠色船舶中佔據一席之地。
於海瀛介紹,2023年10月,哈爾濱電氣集團有限公司、哈爾濱工程大學、黑龍江航運集團有限公司成功研發設計制造的國內首條寒地電推綠色智能內河船『領航之星』在松花江畔完成CCS入級。『領航之星』正式開啟了我國寒地電推船的領航之旅,開啟『雙碳』時代我國東北高寒地區航運事業新篇章。
於海瀛認為,應加強央地合作校企聯動,通過技術引領寒地新能源船舶建研發體系建設。哈電集團是專業從事電機、水力機械等高端裝備的研發制造加工企業,資源優勢明顯。哈爾濱工程大學是專業從事船舶類為重點的集教學科研為一體的綜合類大學,為新能源船舶發展提供了廣闊舞臺。哈電集團、哈爾濱工程大學校企聯動,建立船舶科技研發中心,可以面向綠色制造、數字智能、船舶全產業鏈等產業集群,提供專業化、定制化、標准化服務體系。重點發展新能源船舶設計研發、建造、電池制造、數字智能設計等,大力實施『設計+』產業鏈,支持實體經濟產業鏈發展。引進一批高端人纔,培育一批本土人纔,優化船舶產業體系結構。通過省內外協同,技術力量集聚,引進一批先進的設計理念和技術,實現彎道超車發展目標,成為龍江船舶工業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橕,力爭使黑龍江省成為寒地新能源船舶研發建造新高地。
於海瀛建議,黑龍江省要乘減排之東風,加快發展電動船舶產業,迎接發展機遇。要加快政策的頂層設計,實現政策和管理層面的協調統一;要示范先行,補貼支持,循序漸進,穩定發展;要把技術昇級與技術規范、標准同步推進;要有效降低初始投資,實現運營多樣化,例如開展租售結合、船電分離、電池銀行等業務;要實現三電設備標准化、通用化,打造產業集群;要加快船岸一體化發展,推進智能化,構建新能源船舶應急系統。
同時,培育壯大市場要素資源,在政府的引導下,運用市場利益誘導機制鏈接各種資源要素,激發新能源產業發展新活力,引入戰略投資者,鼓勵航運企業適當、適度擴大投資新建、改建現有運力船舶,建立老舊高耗能船舶的退出機制,改善龍江航運的整體形象地位。強化財政資金支持引導作用。加強財政資源統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碳達峰碳中和領域發展工作的支持力度。完善政府綠色采購政策。建立健全綠色低碳產品的政府采購需求標准體系,分類制定綠色船舶政府采購需求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