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大塊頭』每年可為地球增『綠』40萬畝

回收裝置可變廢為寶。
1月24日,記者跟隨市無廢辦工作人員,來到大慶石化40萬噸/年高濃度二氧化碳回收裝置現場,探訪該裝置如何將二氧化碳變『廢』為『寶』。
『去年,我們向大慶油田輸送了二氧化碳產品1.86萬噸。』大慶石化公司化肥運行部尿素裝置區副主任於守柱指著『大塊頭』——大慶石化40萬噸/年高濃度二氧化碳回收裝置說,『1月初,大慶油田有二氧化碳產品需求,我們的裝置「再出發」,新年首次開工當日產品合格外送,每小時向大慶油田輸送二氧化碳產品11.4噸,相當於每小時57000棵大樹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去年5月裝置全面建成投產,當年生產負荷年可回收26萬噸二氧化碳,今年是40萬噸二氧化碳,相當於增加40萬畝森林面積。』
大慶石化公司高濃度二氧化碳主要是合成氨裝置的副產品。以前,這些二氧化碳部分作為尿素(老百姓常說的『化肥』)裝置原料,多餘部分則直接排入大氣,排放量約40萬噸/年。如今,大慶石化公司將這些過剩的二氧化碳回收,通過40萬噸/年高濃度二氧化碳回收裝置,將二氧化碳進行壓縮、乾燥、冷卻等處理,既可形成滿足大慶油田驅油需求的產品,也被大家稱為『一種新興的驅油劑』。二氧化碳就這樣變廢為寶,既降低了碳排放,又提高了現有油田的原油采收率。
在裝置中控室記者看到,工作人員正在緊盯屏幕,監控著大慶石化40萬噸/年高濃度二氧化碳回收裝置的各項數據。於守柱介紹,裝置工藝簡單、回收成本低、回報率高且全自動化,運行時8小時一循環、24小時全程監控。『裝置投入運行後,經過這幾個月的朝夕相伴,我們逐漸摸清裝置「脾氣」,幫助裝置進行「修煉提昇」。如今,裝置中乾燥器的吸附過程由8小時延長至12小時,減少了閥門等切換流程的磨損,增加了乾燥器的使用壽命。同時,乾燥器再生合格過程由12小時縮減達到8小時,省下電加熱器4個小時運行時間,可節電5600千瓦時,每天兩次再生過程,可節電11200千瓦時。』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是大慶石化堅持綠色低碳發展戰略的縮影。作為集煉油、化工於一體的綜合性石油石化生產企業,大慶石化結合提質增效專項工作,把節能降碳貫穿生產經營活動全過程,已形成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的濃厚氛圍。同時,圍繞轉型昇級開展科技創新,加大『雙碳』項目推進力度,制定碳減排總體方案,以節能提效、清潔替代、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等重點工作為抓手,推動企業實現綠色低碳轉型。預計十四五期間,大慶石化二氧化碳減排量約為10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