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新衣、戴新帽、敲鑼打鼓放鞭炮。春節穿新衣,寓意著新的開始,尤其是喜慶吉祥的紅色服飾,成為春節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黑龍江浩源地方文獻博物館,不同年代的雜志文獻照片上,定格了當時的服裝記憶。

這是70年代哈爾濱冬令營的照片,紅圍脖、紅圍巾、紅帽子成了喜氣洋洋的『點綴』。在黑藍灰為主色調的六七十年代,春節的專屬色調『紅』是服裝上的配角,大花襖只有重要場合纔能偶爾見到。
黑龍江浩源文獻博物館副館長張遠航介紹:『那個時候講究艱苦朴素,講究節約,很多都是工作服,幾萬人統一的工作制服就是藍色的。』

改革開放,春風吹起,經濟發展。80年代,格子服、呢大衣,男士穿上了西裝、女士踩上了高跟鞋、孩子們也佩戴顏色鮮艷的針織帽,穿上了媽媽精心編織的毛衣。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哈爾濱這座東西方文化交匯極具包容性的城市裡,愛美之心得以盡情釋放。1988年,20歲出頭的徐冉為婚禮量身定做了三件旗袍。

哈爾濱市民徐冉說,她衣櫃裡有40多條旗袍,每年有重要活動或者春節的時候,喜歡穿有儀式感的中國元素服裝。

這張1990年春節期間家庭聚會的照片中,紅色以不同的方式在服裝上展現,正如笑容在每個人臉上一樣燦爛。孩子的條紋毛衣、女士服裝的搭配,保暖的同時,細節上十分的考究。

這場中青年模特隊穿著貂皮大衣在中央大街的走秀,讓『爾濱洋氣』的詞條被推上了熱搜。在評論區,時尚、美麗等字眼成了關鍵熱詞,而徐冉正是這支隊伍中的一員。春節,她們又策劃了變裝走秀,繼續為『爾濱』旅游助力,這場秀的策劃指導哈爾濱市模特協會的張天嬌是位95後。

哈爾濱市模特協會副主席張天嬌說:『當年哈爾濱就是時尚的風向標,它所有的衣服穿著、搭配都引領著中國女孩的時尚,在中央大街上隨處抓拍,都能夠感受到哈爾濱獨特的時尚風貌。』

設計師楊東多次參加了哈爾濱國際時裝周,他的作品在中國風中加入各種巧思。隨著客戶對儀式感的追求,春節成為高級成衣定制的高峰期。
幾十年間,春節服裝的變遷就是一幅生動的從黑白到彩色的生活畫卷。時尚在輪回中變化前進,不變的是人們穿新衣著紅裝的那份喜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