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2月20日訊『2023年,黑龍江省糧食生產實現「二十連豐」,連續14年居全國第一,我為龍江農業大豐收由衷地感到自豪和驕傲。我最大的理想就是讓黑龍江的每一寸黑土地都種上我們親手選育的優質高產水稻品種。』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綏化分院紀委書記、副院長聶守軍一聊起糧食,便滔滔不絕講起他的『豐收夢』。
聶守軍帶領科研團隊深耕黑龍江這片黑土地29年,選育出綏粳系列水稻新品種70餘個,填補多項國內空白,結束了國外水稻品種在黑龍江省種子市場的壟斷歷史。當選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後,聶守軍牢記崗位職責,立足種業振興,積極參加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的糧食安全保障法座談會和糧食安全保障法草案通過前評估活動,以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牽頭開展的水稻、大豆生產及科研情況專項調研和代表履職培訓學習。他依法履職、建言獻策,先後提出立足農業大省優勢、保障糧食安全,將『提昇寒地水稻生物育種能力』納入種業振興行動長期支持項目等方面的建議。一年來,他選育水稻新品種14個,獲得發明專利一件,植物新品種權4項,主持我省農業科技創新跨越工程重大項目一項,實現成果轉化130萬元,為我省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貢獻代表力量。
『近年來,黑龍江聚焦做強種業產業,不斷推進種業振興,保障農作物品種不斷更新換代和優良品種供給。』聶守軍認為,種業振興仍需發力,要打好『種業翻身仗』,通過技術創新不斷打造多優新品種,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賦能寒地水稻增產增效,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提供長期的科技支橕。
聶守軍信心滿滿地表示:『今後,將依托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東北中心支持,開展優質、耐鹽鹼水稻品種篩選與選育工作,使鹽鹼地這一耕地後備資源得到有效利用,成為寒地糧食增產的新突破口。用科技力量,端牢中國飯碗,守護大國糧倉。』(來源:黑龍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