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搜 索
黑龍江:『技術流』激活『黑土地』
2024-02-28 09:35:04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春節前夕,大家都在忙著采購年貨,佳木斯市宏勝鎮農民馮武選中的年貨是一臺四行免耕機。

  『去年玉米大豐收,今年又包了300多畝地,咱盤算著,也「整」臺機器,起壟、播種、側深施肥都好使,早點為春耕做個准備。』馮武前後左右檢查著中意的那臺機器,『現在農機、種植政策好,補貼不老少,大家種地的積極性和糧食產量一樣,連年往上走!』

  2023年,黑龍江省糧食生產實現『二十連豐』,糧食總產量達1557.64億斤,佔全國的11.2%,連續14年位居全國第一。有人形象地形容:『全國每9碗飯,就有1碗來自黑龍江。』

  黑龍江這個『中華糧倉』為何如此穩固?記者深入調研後認為:是『技術流』激活了『黑土地』。

  歲稔年豐,離不開科技助力。

  『我的630畝農田,都裝了水肥一體化智能渴滴灌設備。以前是大水漫灌、農藥漫撒,鋪了滴灌管,玉米「渴」的時候給水、「餓」的時候給肥,省水省藥不說,一畝地能多打三四百斤糧!』黑龍江肇東市鑫伯利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單玉恆嘗到了科技增產的甜頭。

  數據顯示,黑龍江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0.3%。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率保持在98%以上,穩居全國第一。

  歲稔年豐,離不開良種保障。

  『李老師,去年我種您的高蛋白品種,16?地打了13萬斤,畝產達540斤。今年鎮裡不少種植戶都想種這個品種,讓他們聯系您行不?』接到撫遠市海青鎮大豆種植戶李安民的電話,李艷華很是開心。

  作為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寒區大豆育種學科組組長,此刻李艷華正在海南三亞崖州區南繁基地裡記錄試驗數據。『通過「南繁北育」的方式,大豆的常規育種時間能從10到12年縮短至8年。』李艷華告訴記者,這次,她帶了9000多份試驗材料過來。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近年來黑龍江省大力實施種業振興行動,農作物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達45%以上。

  歲稔年豐,離不開新農人努力。

  『叮叮叮……』提示音響個不停,水稻種植戶周德華趕忙從廚房出來,擦乾雙手點開手機。

  微信群裡,北大荒七星農場發布了一條預告:周二上午,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范明生教授,將以《面向規模化水稻種植農場的智慧精准施肥技術》為題,進行直播授課。『收到,一定准時收看』『這樣的講座很解渴』……種植戶紛紛留言。

  『想要多打糧,就得不斷學習新技術。』雖是冬閑,但周德華一點也沒閑著,像這樣的培訓,這個冬天他已經參加了十幾場。

  種了20多年地,周德華深切感受到學習新技術的重要性:『以前,400畝地打藥得三四天,現在無人機噴灑2小時就能搞定。我家收割機裝了北斗導航,無人駕駛,效率高不說,糧食損失還少。用好這些新技術新裝備,不學習可不行!』

  互聯網鋪在『田埂上』,無人機變身『新農具』,直播變成『新農活』……如今,在黑龍江,一批批新農人,正在用新理念、新技術、新模式,書寫現代農業的新傳奇。

  歲稔年豐,離不開『勁』地支橕。

  『玉米大豆輪作是最佳「搭檔」,大豆根部的根瘤菌,可提高土壤肥力,促進玉米增產。』在佳木斯市樺川縣,趁著各村種植大戶到縣裡參加技術培訓的空檔,樺川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楊忠生叮囑,『將秋收後的作物秸稈粉碎,再深翻回填,配合新年的有機肥深混、保護性耕作、種植結構調整,能夠有效地改善土壤結構,讓黑土地更有「勁」。』

  為保護『耕地中的大熊貓』,黑龍江出臺黑土地保護利用條例,加強耕地質量監測、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建設高標准農田……建立了一整套黑土地長效保護機制。

  『等開春翻地時,我再領你來這裡瞅瞅,太陽一照,那黑油油的地透著勁道,種子播進這樣的地裡,你想那會是什麼情況?』黑龍江省海倫市鄒春波雜糧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海冰對記者說。

責任編輯:郭麗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