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5日訊 齊齊哈爾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強市』戰略,牢牢抓住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區和綠色發展先行區機遇,不斷厚植綠色生態優勢,持續築牢生態屏障,在推行綠色生產中取得了明顯成效。
建強基地為綠色農業築牢發展根基
近年來,齊齊哈爾市堅持『強基礎、穩增長、保質量、提標准』思路推進綠色基地建設,不斷完善農田灌排設施、機耕道路、農田林網、輸配電設施,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增強耕地的持續穩產增產能力,目前,全市高標准農田建設面積已達到1400萬畝,成為綠色農業發展的底氣。
同時,依托農業大數據平臺開展原料基地投入品『綠風』專項行動,切實穩定原料基地面積,並對組織管理、基礎設施、生產經營、技術服務、產業化經營較好的地塊對上申請創建一批,對采取減肥控藥、提質增效、規模連片、生態環境良好的基地集中打造一批,對建立投入品追溯制度,加強標准化管理的基地歸納貯備一批,以『三個一批』形式推進基地建設,目前,全市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基地面積1366萬畝,較5年前增加240萬畝,增長21.3%。此外,充分利用農村庭院資源打造綠色有機、規方連片、示范帶動的農家綠色小菜園產業基地,截至2023年底,全市『菜園』種植面積36.4萬畝,『菜園』利用率達到90.5%;新建『菜園』示范村78個,累計達到739個。
減量增效 為綠色農業拓展發展空間
實施農業『三減』,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方式。齊齊哈爾市堅持把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作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突破口,建立起政府主導、上下聯動、多方協作的工作機制,在糧食集中連片區示范推廣緩釋肥、水溶肥等新型肥料,改進施肥方式,並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以特色作物優勢區為重點推動糞肥還田利用,減少化肥用量,增加優質綠色產品供給。
同時,集成推廣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構建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提高重大病蟲疫情監測預警水平。2023年,全市共推廣實施生物農業微生物菌劑178.52萬畝,化肥利用率42.8%;新建設重大病蟲疫情鄉村監測網點1081個,實現耕地監測預警全覆蓋;推廣農作物重大病蟲疫情綠色防控技術集成與推廣2000萬畝次,綠色防控覆蓋率達62.33%。
循環種養 為綠色農業釋放發展動能
依托依安、克東、訥河、龍江、泰來、梅裡斯達斡爾族區6個試點縣(市)區,齊齊哈爾市持續實施綠色種養循環項目,通過扶持一批專業化市場服務主體,開展糞肥收集、處理、施用服務,帶動縣域內糞污還田、化肥減量,打造了60萬畝綠色種養循環農業示范基地,促進耕地質量提昇和農業綠色發展。在還田應用環節,招引專業企業研究拓寬有機肥、沼氣能源等終端產品利用渠道,通過『政府激勵+企業運作』模式提高有機肥等終端產品市場競爭力,將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有效結合,實現資源高效利用。在魚蝦蟹稻共養共生探索中,致力於發展稻魚、稻蟹養殖,呈現出『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穩糧增漁、糧漁雙贏』的良好效益,2023年,全市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到21.2萬畝。
回收利用 為綠色農業開闢發展渠道
綠色農業不僅包括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還融合了現代科學技術和管理理念。近年來,齊齊哈爾市不斷構建『市場主體回收、專業機構處置、公共財政支持』農藥包裝物回收和集中處置體系,建立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獎勵制度,實行統一無害化處置銷毀。2023年,全市布設各類回收站點2754個,回收農藥包裝廢棄物937.6噸,回收率達90%。此外,試點地膜覆蓋減量化、地膜產品標准化、地膜撿拾機械化、地膜回收專業化、殘膜回收利用化等農用殘膜回收處理『五化』利用模式,全市建設農膜回收點917個,2023年,全市農膜回收率90%以上;突出『一主多元』農用還田為主,飼料、燃料、肥料等多元利用為輔的秸稈綜合利用思路,2023年度,全市秸稈秋冬季還田1627.6萬畝。
建章立制 為綠色農業發展保駕護航
就如何確保綠色農業發展的可持續,齊齊哈爾市目前已設立涵蓋市、縣、鄉、村和網格、戶的『4+2』六級田長共55.6萬人,構建起每塊黑土耕地都有田長的管護模式,實現黑土耕地保護利用責任全覆蓋。同時,將輪作試點任務細化落實到鄉、村、地塊,並采用秸稈覆蓋還田免耕播種和秸稈覆蓋還田少耕播種技術模式,全力推進保護性耕作技術,最大限度地發揮秸稈覆蓋對土壤的保護作用。尤其是嚴格實施黑土耕地保護利用示范區工程,堅持管控與修復並重、保護與利用統籌、用地與養地結合,綜合采取工程、農藝、生物三位一體硬措施因地制宜推廣『龍江模式』『三江模式』等黑土地保護技術模式,鞏固提昇黑土耕地質量,2023年,全市落實黑土耕地保護利用示范區面積1370.9萬畝,讓綠色理念真正融入全市農業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