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煤而興的雙鴨山是黑龍江省乃至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是國家能源安全的功勛之城。統計顯示,新中國成立以來,雙鴨山煤炭產出超過7億噸。
雙鴨山可不僅僅有『煤城』一個標簽。雙鴨山地處三江平原腹地,但森林覆蓋率高達40%,棲息和生存著381種野生動物和606種野生植物,是黑龍江僅有的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的地市。多年來,雙鴨山累計向國家貢獻了1100多億斤糧食、900多萬立方米木材。『黑土濕地之都』『綠色生態之城』同樣是雙鴨山響當當的城市名片。
『煤城』綠色發展的必答題
在新的歷史時期,在生態優先、推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和美麗中國建設的時代背景下,雙鴨山肩扛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的政治責任,高質量發展是唯一出路。
雙鴨山市面臨著一道『必答題』。全市大大小小有近百條河流縱橫交錯,湖泊、水庫等40多個大型水體星羅棋布,有從西到東綿延300多公裡、中國最大的連片沼澤濕地群分布,還有86萬公頃森林蔭蔽著廣袤大地……顯而易見,雙鴨山生態資源相對富集,山水林田湖草高度統一。如何更高效地保護、治理生態系統,築牢生態安全屏障,為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讓良好的生態資源潤澤雙鴨山大地、造福雙鴨山人民?
推行河湖長制、林長制、田長制是近年來我國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力舉措。然而在地大物博、山水林田湖草生態資源類型多樣且富集的雙鴨山,各『長』單獨運行,人員交叉,浪費了大量的行政資源和時間,效能低下。
據介紹,在履行生態保護職責時,一位市級領導在不同縣區要麼兼任田長,要麼兼任河湖長,要麼兼任林長,履職河湖長在這個縣,兼任林長需到另一個縣,擔負田長則又要跑到另外的縣。當時,全市各級河湖長827人、林長797人、田長553人,其中交叉重復的525人。
生態安全是『國之大者』,生態治理責任分擔需要提昇效能。雙鴨山市創新思路,給出了築牢北疆生態安全屏障的『雙鴨山方案』:整合林長制、河湖長制、田長制和生態保護等制度資源,推出『生態總長制』,形成多長合一、一巡多查、協同共治的生態保護聯動機制。
雙鴨山在全省率先走出了生態治理格局的新路子。前不久,黑龍江省優化營商環境領導小組辦公室認定:雙鴨山推行『生態總長制』推進了碧水淨土森林覆蓋指數提昇,為轉型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良好生態保障,保護了地方經濟發展成果,為全省提供了樣板,屬於優化營商環境創新舉措,為自主創新,為全省首創。
在四方臺區,原本河湖長、田長、林長共82人,經過整合,現有生態總長36人,精簡率達56%。如此,破解了生態治理保護機構設置重復、組織體系各自封閉運行的體制障礙和缺乏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的組織運行弊端,實現了資源整合,把該省的力省下、把該乾的事乾好。
改寫雙鴨山市生態治理格局是一次思想的昇華。雙鴨山市林草局局長張文寶介紹,生態總長制經過饒河縣的試點實施並取得顯著效果後,2023年由市林草局牽頭制定了《雙鴨山市生態總長工作實施方案(試行)》,明確整合全市林長制、河湖長制、田長制和生態保護等機構職能,建立生態總長新模式,實行生態總長分區劃片管理責任制,優化多長合一、一巡多查、協同共治的生態保護聯動機制,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
整合後,雙鴨山市將林長、河湖長、田長及生態環境職能調整優化為『一套班子』,設立市、縣、鄉、村四級『生態總長制』辦公室,實行一長統籌、三長銜接、多長合一、上下聯動的運行機制,變多部門『單打獨斗』為『一家統管』。
據統計,全市原有各『長』由2177人壓減至797人,原有巡河、巡林、巡田重復事項精簡整合至17項。各級『多長』按巡查、上報、交辦、整改、銷號工作流程,實現了一般問題立行立改,重大問題逐級交辦、閉環處置,有效解決了同樣事情多次問、同類會議多次開、工作交叉重復、耗費人力物力效率低等問題。
目前,雙鴨山市實現了各項工種、各道工序『流水線』作業,生態總長全面負責轄區河湖、農田、森林、草原、濕地等生態環境保護日常巡查和綜合監管工作,推進生態治理管護提標擴面、提質增效。同步建立了市、縣、鄉(鎮)公安機關三級『警長』作戰機制和『生態總長+警長+檢察長+法院院長』協作機制,通過聯合執法、案件移送、信息共享、集中會商的聯動操作,大力提昇了生態治理效能。
『生態總長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實效,受益最大的是基層,是鄉鎮和村屯,而且越到基層受益越多。』張文寶如是說。
同向發力、同頻共振的生態保護新局面
雙鴨山市生態治理實現『一家統管』後,市發展改革委負責規劃確定重大林田、河湖生態保護項目和布局;市財政局負責完善公共財政支持林業、水務、農業、生態環境等政策,協調落實『多長合一』生態管護體系所需資金;市自然資源局負責指導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協調河流、森林、黑土地治理項目用地保障……市級統籌、區域協同、部門聯動、社會共治的生態管護新格局逐步形成。
為實現智慧監管互聯互通,雙鴨山市還建立了涉河(湖)、林草濕、黑土地管理信息查詢共享通道,將原有河、林、田3個系統數據,統一納入全市『一網統管平臺』,實現了智慧監管互聯互通。
在饒河縣,新建的23套監測點位與原農林水監測點匯聚接入『互聯網+生態總長制』綜合指揮調度平臺後,覆蓋了重點河流、江段,覆蓋率大幅提昇,實現了多點收集信息、統一集中處理、在線分類交辦、按時上報結果,通過平臺及時發現並解決生態治理問題的速度和成效明顯提昇。
張文寶介紹,通過共建綜合指揮調度平臺,未來可實現『一張圖、一套數』、巡視巡查『一張網、一點通』,資源情況即時掌握、環境治理即時調度、生態問題即時處置。
生態總長制實施以來,雙鴨山市以林密、景美、河暢、水清、田淨、糧豐、天朗、氣爽為目標,全力護綠、紮實治水、堅決保田。一年來,全市護好『一片青山』,做好增綠、守綠、護綠的大文章,全年未發生重大森林火災;看好『一河碧水』,常態化、系統化開展河湖『清四亂』整治工作,加強水災害防御,全年巡河5977人次,發現並解決問題120個,河湖治理效能不斷提昇;管好『一方淨土』,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確保黑土地總量不減少、功能不退化、質量有提昇、產能可持續。
生態總長制有效調度了生態管護各方面力量,實現了『1+1+1>3』的效果,構建了更加集約高效的生態環境保護新模式,發揮了生態保護對產業結構優化昇級和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倒逼作用、推動作用和引領作用,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新路徑。
張文寶介紹,2024年雙鴨山市將從四方面深入推進生態總長制,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提供生態支橕。
完善制度機制。在『制』上做文章、在『治』上見成效,深化制度創新,完善運行機制,密切協作機制,推動形成齊抓共管、全域共治、標本兼治的合力。建立完善各項工作制度,落實落細工作責任、工作流程,完善聯席會議、巡查檢查、請示報告、提級辦理等制度,常態化開展聯合檢查和專項行動,推動形成齊抓共管、全域共治、標本兼治的合力。
建立考核體系。以工作體系、責任體系、考核體系、監督問責體系『四個體系』為抓手,強化生態工作的監督獎懲,合理動態設置考核指標,統籌對生態護林員、監管員、河湖管護員、網格員開展業務培訓和履職情況考核,科學構建績效考核評價體系。
營造良好氛圍。加大生態保護宣傳力度,吸引社會資本、技術、人纔等要素向生態領域流動,鼓勵和支持各類市場主體積極參與生態保護治理,增強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自覺意識,努力構建市級統籌、區域協同、部門聯動、社會共治的生態治理新格局。
抓實重點工作。強化河湖水域岸線管控力度,縱深推進河湖『清四亂』常態化。著重推進2024年幸福河湖創建,加快侵蝕溝治理進度,打好水污染防治持久戰,從根源上解決水污染突出問題。
如今的雙鴨山,林茂糧豐、錦繡未央,儼然一幅『美麗中國』樣地。
雙鴨山,這個中國能源安全功勛之城,以創新發展的態勢,為築牢祖國北方生態安全屏障貢獻了『雙鴨山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