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被列為2024年十大工作任務之一。黑龍江如何在教育、科技、人纔一體推進中發展新質生產力?3月25日起,東北網推出《培育新質生產力 龍江教育向『新』而行》系列報道,深入采訪省內高校、高職院校、科研院所,探討龍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底氣』所在。
東北網3月19日訊(記者 許諾 楊帆 劉星馳)春回大地,萬物復蘇,龍江各行各業積蓄著蓬勃向上的力量。『從去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到今年全國兩會上對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出新要求,「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內涵和實踐要求在不斷拓展。』黑龍江省工業研究院院長付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培養新質生產力,龍江有獨特的優勢。
付強表示,早在2022年,黑龍江省政府就發布了《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黑龍江省產業振興行動計劃(2022~2026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行動計劃提出,著力打造數字經濟、生物經濟、冰雪經濟、創意設計四個經濟發展新引擎,實現『換道超車』跨越發展;培育壯大航空航天、電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裝備、農機裝備五個戰略性新興產業,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加快推進能源、化工、食品、醫藥、汽車、輕工六個傳統優勢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實現提質增效;著力推動服務業結構優化,加快推進信息服務、現代金融、現代物流、服務型制造、旅游康養、養老托育、文化娛樂七個現代服務業發展。即:以『4567』現代化產業體系為新動能,布局新賽道,也就是以新質生產力為驅動的產業迭代昇級。


發展新質生產力,龍江底氣何在?
豐富的科教資源優勢
黑龍江科教資源豐富,有78所高等院校、120家獨立科研院所。近年來,黑龍江在科技成果轉化的生態已經日益向好,從政府、科研機構、企業、全社會都高度重視科技成果轉化,不管是『科技創新引領產業發展』還是『培育新質生產力』,創新都是關鍵要素。『近年來,省工研院以「向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要發展」為指引,建設高質量成果轉化平臺,深化改革創新發展,從供需兩端雙向發力,貫通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合作渠道,通過成果轉化讓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轉變為產業發展的「最大增量」,助推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付強說,2023年,省工研院實現轉化高質量科技成果113項,合同金額超1億元;吸引科技人纔72人,培育高新技術企業40家、具備上市必要條件企業3家、掛牌企業4家。
科技賦能傳統產業昇級
『黑龍江產生了一批圍繞傳統產業昇級改造得到了快速發展,以人工智能、互聯網技術提昇很大,一些重要的領軍企業,如高端裝備制造、航空航天、汽車、新材料領域也在用新技術為產業賦能。』付強說,省工研院為全省行業龍頭企業提供政策、技術、場地、資金、信息等全要素資源支持,2023年,一批企業已呈現爆發式增長,從在省工研院創辦企業發展至今,科友半導體已成長為國內第三代半導體材料骨乾企業,合同額6.7億元、銷售額1億元,其中5000萬出口歐洲;工大衛星2023年主營收入8000萬元,合同額近8億元;惠達科技從早期入孵的1000萬元到2022年實現主營收入2.7億元。
同時,省工研院幫助全省行業領軍企業深度對接哈工大等高校院所科技資源,開展技術研發,海鄰科受益於智能化裝備、機器深度學習等新技術開發帶來的增收超過1億元,島田大鵬在2023年9月新下線的機器視覺在線檢測產品合同額就超過1500萬元。幫助大慶永鑄石油對接東北石油、八一農大、中國銀行、省交投,打造全省綠色高效頁岩油產業鏈主企業。與深圳市北科生物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籌建國家級數字生命國際研究院。助推海洋智裝牡丹江鏡泊湖寒地湖試基地平臺建設,推動龍江特色寒地產業發展。深入哈工大等高校及伊春市新資源森林食品研究所調研,為我省白樺樹汁產業發展提供參考建議。協助省工信廳、農業成果轉化聯盟、省森工集團組建相關領域專家庫3個。
培養戰略產業未來新興產業
省工研院以企業需求為牽引,提供『全要素精准化+全過程標准化』一站式服務,推動政策有效落地,梯度培育壯大一批科技型企業。過去一年,新成立企業18家,注冊資本4000餘萬元;推動成立工業互聯網安全技術產業研究院、植物基健康食品加工產業技術研究院、高性能航空軸承產業技術研究院等18家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合同金額6000餘萬元;榮儀尚科、一科麻、衛安信等103家獲備案科技型中小企業;運美達、黑龍江航信、盛達科技等50家獲創新型中小企業;工大宏圖、哈工漢麻、思哲叡等31家獲省知識產權優勢企業;深能電機、凱納科技、島田大鵬等6家單項冠軍企業(產品);虛擬現實數字技術研究院、邦定科技、耐是智能等3家備案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工大衛星、能創數字、工程北米等4家獲省企業技術中心;島田大鵬、超精密、工達海卓等4家獲省首臺(套)產品企業;艾拓普獲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助推桃術生物引入省外融資1000萬元。引進『武漢光谷』的高企武漢久違空間落地龍江發展。

未來,省工研院將奮力實現新增(或更新)實用有效的惠企政策70條、可轉化科技成果500項、企業發展急盼需求200項,轉化高質量科技成果100項,助企引進科技人纔60人,培育高新技術企業40家。將匯聚多要素資源,將高校院所創新資源延伸到企業,將社會創新資源延伸到高校院所。深入挖掘科技成果,與高校院所建立長效對接機制,實地走訪科研處、院系、課題組、技術團隊,持續擴充可轉化成果庫。
『同時,我們還建立「省工研院為核心節點+市(地)、高新區為區域分節點+全省各技術轉移機構為專業分節點」對接機制,提供「全要素專業化+全鏈條精准化」標准化服務,推動全省技術轉移轉化,實現創新資源集聚,成果轉化信息共享,助推現代產業集聚發展,營造創新創業創造新生態。』付強表示,通過成果轉化讓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轉變為產業發展的『最大增量』,助推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