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質生產力》走進『中國食用菌之城』
看牡丹江通過實施科技創新、數字賦農
加快培育菌類產業新質生產力

眼下,正值木耳菌培養的關鍵時節。在牡丹江市鏡心湖菌業的生產車間,企業最新研發的鏡心湖5號菌種,讓木耳出芽齊、少筋,而且花朵大,前來參觀、采購的菌農絡繹不絕。海林市菌農王春生說:『最先進的生產工藝。黑木耳形狀也好,它也好賣。』

過去,當地菌農都是各自買菌種單打獨斗,費時費力不說,產量和質量還得不到保障。去年11月建成投產的鏡心湖菌業,是東北地區最大的菌類生產、加工基地,在這裡,培育菌種像智慧工廠生產零部件一樣,全程自動化;菌包生長所需的溫、光、濕、氣環境都由電腦來控制。相比傳統模式能大幅提高產能和育菌能力,成品率達到98%以上。
鏡心湖菌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郭忠明說:『把這菌種拿到工藝實驗室裡培養,做出芽實驗,出芽率達到95%以上之後,我們纔能把它放心地交到菌農的手裡。』

在穆棱市,種植雙孢菇同樣告別了『看天吃飯』。眼下,每天從鑫北農業科技公司車間產出的800多斤雙孢菇全都出口到俄羅斯。傳統的種植方式,雙孢菇的生產周期一般在3個半月,再加上溫度和濕度的要求,每年最多出兩茬菇。現在通過工廠化種植,企業每一個半月就能收獲一茬雙孢菇。
鑫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技術員紀新宇:通過數字化控制,將空氣溫度緩慢拉低至我們需要的溫度,這一階段,我們每小時降低0.03°C的空氣溫度。

除了數字化管控,企業還與高校院所展開合作,將當地農田剩餘秸稈、家禽糞便,作為主要原材料經兩次發酵用於生產,吃上『營養餐』的雙孢菇菌肉肥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等微量元素,被稱為『植物肉』。作為牡丹江市重要的菌類種植基地,穆棱市下城子鎮擁有木耳種植超億元村懸羊村、工廠化赤松茸種植基地、白木耳種植基地和數字雙孢菇種植工廠,形成了『多菌同興』的食用菌產業格局。
穆棱市下城子鎮鎮長孫俊英說:『全鎮大概有1200多戶在種植食用菌,能達到3.2億多元的年產值。』

今年,牡丹江市將實施食用菌產業科技創新、裝備提昇、主體培育等『六大行動』,推動食用菌產業向300億邁進。
牡丹江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於喜河說:『探索食用菌棚室「光伏+」模式,建設牡丹江食用菌實驗室,打造黑木耳大數據中心,積極培育新質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