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搜 索
文化中國行 | 伊瑪堪:赫哲文化的生命傳唱
2024-04-26 07:24: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紀世強 劉大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傳唱伊瑪堪。圖片由同江市委宣傳部提供

  黑龍江日報4月26日訊 『烏蘇裡芒目赫尼那,薩哈林芒目赫尼那……』同江市第五小學教室內正在傳唱的是赫哲族歌曲《烏蘇裡芒目》,人們路過這裡,總會被那歌聲所吸引,這歌聲不僅僅是簡單的旋律,更是赫哲族伊瑪堪從幾近消失到『小唱』『大唱』的有效恢復。

  伊瑪堪是黑龍江省獨有民族——赫哲族創造的傳載千年的獨特文化,赫哲族目前僅有5000餘人,是我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由於赫哲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曾經幾時,伊瑪堪成為了瀕臨絕響的說唱藝術。

  2011年,赫哲族伊瑪堪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構建了『國家—省—市—縣—鄉』五級伊瑪堪非遺傳承體系,通過打造赫哲族非遺傳承教育基地免費教授群眾伊瑪堪唱段、開展赫哲文化進校園活動,運用伊瑪堪與國民教育體系相結合等方式,使伊瑪堪傳承人在數量上有大幅增長。

  『同江市第五小學在起始年級成立了民族實驗班,每周校本課上都會學習赫哲族語言。學校還成立了伊瑪堪社團,現有學生16人,其中赫哲族14人,漢族兩人,社團活動中會用圖文並茂的方式講解赫哲族的服飾、飲食、歌舞和住房等民俗知識,讓學生了解赫哲族的概況,激發學生學習赫哲語的興趣,讓越來越多的孩子傳唱伊瑪堪,加入非遺傳承者的隊伍。』佳木斯市級傳承人吳靜老師說。

  在素有『赫哲故裡』『赫哲第一鄉』美譽的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為傳承和保護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伊瑪堪,打造了赫哲族非遺傳承教育基地,建設了佔地面積400平方米的赫哲文化傳習所,設置伊瑪堪傳習專區,為公眾社會文化交流提供平臺。

  『非遺文化的研習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經年累月的練習以及不斷沈淀的文化底蘊。近年來,街津口通過組織非遺傳承人免費授教、在鄉中心小學設立專職赫哲語老師、旅游旺季聘請伊瑪堪藝術團在赫哲族風情園固定演出等多種形式,讓非遺文化融入現代生活,以更加喜聞樂見的方式來普及非遺傳承,隨著人們對非遺傳承認知的深化,新的火種不斷被播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這樣代代相傳、融入血脈、生生不息。』街津口赫哲族鄉黨委書記付斌說。

  非遺文化持久的生命力,離不開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同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傳播方式上不斷創新,除了舉辦同江非遺文化節,編寫伊瑪堪劇《英雄的赫哲》等十多部呈現非遺元素的文藝作品外,還運用新媒體直播運營平臺,開設非遺《面對面》《赫哲語微課堂》等欄目,邀請代表性傳承人、民間藝人、專家學者等人士,以訪談方式對非遺項目進行精彩講解,為群眾提供赫哲族語基本的對話基礎。增強了社會大眾對伊瑪堪的認可度,推動了伊瑪堪保護工作的傳承與發展,提昇了伊瑪堪的影響力與傳播力。

  2023年,佳木斯市撫遠市成功舉辦了『赫哲族第十一屆烏日貢大會』,將北京、哈爾濱、同江、饒河等地赫哲族群眾以及同宗同源的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赫哲群眾『請進來』,共慶節日盛會。在『烏日貢』大會文藝競賽階段,赫哲族群眾說唱『依瑪堪』、唱起『嫁令闊』,以載歌載舞的娛樂形式抒發心中的喜悅心情,吸引游客現場互動,切實讓非遺『活起來』。

  2024年伊始,黑龍江省『爾濱』與撫遠市『蔓越莓』火爆全網,撫遠市以旅游熱為契機,在赫哲族伊瑪堪有效保護的同時,開展伊瑪堪進景區、景點活動,促進伊瑪堪與旅游深度融合,讓更多人了解赫哲族伊瑪堪豐富文化內涵。

  現如今,伊瑪堪成為了赫哲族民眾精神生活食糧,與赫哲族民眾生活息息相關,哪裡有赫哲族族群居住,哪裡必有伊瑪堪歌聲傳唱。

責任編輯:李澄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