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搜 索
身在最北方 心向黨中央?用心與建築對話
2024-04-30 08:25:11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4月30日訊 40歲出頭的張成武,鬢角霜白。

  正值龍江高質量發展階段。2020年至今,他參與組織管理了108個項目,合同額達128億元,完成產值約90億元。此刻,同時兼顧的項目有30多個。

  這位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獲得者,帶頭研發了25個專利、創新了30個工藝工法,完成或正在實施的省重點項目8個,獲得各類獎項60餘個,累計獲得科學技術成果3個。在龍江建築界留下了諸多可圈可點的『作品』。

  爛尾樓蝶變新地標

  張成武的職業生涯中,挑戰與困難常在。

  2021年9月,位於哈爾濱市經開區的國貿大廈,順利完成封頂。閑置28年之久的『爛尾樓』一舉成為哈爾濱發展活力『新地標』。背後,是張成武和團隊的硬核打拼。

  國貿大廈始建於1992年。此後,項目建設一波三折,幾度擱淺。2017年,省建工集團作為施工總承包單位,承建了這一號稱『全球最大單體改造工程』。

  『在當時的哈爾濱,國貿大廈是傷疤般的存在。』張成武說。地處市中心,周圍環境復雜,現場施工作業場地狹小,運輸難度大。同時,舊結構的改造與拆除,新結構的施工與連接,以及設計、管理、施工等多方面的統籌協調,使得舊樓改造更加難於新建。

  面對從業以來難度最大的工程,張成武頂著巨大的壓力,重塑流程,逐一破解難題。『作為施工方,我們反復強調對設計要心懷敬畏,為此大家花費了很多的心思。』張成武介紹。預先對國貿大廈地下室消防通風機電等管綜工程采用BIM模型實體排布,發現各類管綜路由碰撞點及空缺約192處,針對設計藍圖及時修正、合理優化從而為工程建設最大限度減少投資,在項目開端實現降本增效;通過智慧工地、數字化平臺的運用,使得項目施工更加合理化、資源儲存更加透明化,施工進度明顯提昇,有效縮短工期43天。經過不懈努力,國貿大廈最終浴火重生,工程質量媲美國內最優秀的高層建築。

  為城市重現歷史

  張成武常講,建築是有靈魂的,而建築師是要有情懷的。每一部作品,他都用心與之對話。

  2023年,省建工集團承接下中華巴洛克三期12萬平方米、243棟樓體改造項目。

  『道外的中華巴洛克在國內面積最大,是哈爾濱對中西合璧式建築的一場重要探索和實驗,是近百年前的工匠們在沒有任何圖紙的情況下對巴洛克建築風格的臨摹性創造,其建築價值、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都是絕無僅有的。』張成武一邊撫摸著斑駁的水磨石,一邊深情地講解。

  因年久失修,大部分老建築出現疏松、開裂、變形,加之使用過程中多次改造,結構自身已然非常脆弱。磚木結構的外牆都有不同程度的老化、破損以及人為的毀壞,有的牆體甚至局部塌陷。『規劃要求保留建築原貌整體或臨街單片牆體,以上種種,都決定了施工安全風險極高。』

  遵循『不改變文物原貌』『真實性、可逆性』原則,張成武帶領技術團隊走訪城市規劃展覽館、探訪個人收藏、查閱道外區志,多重途徑采集相關歷史文獻資料信息,還跑到其他省市對標歷史街區進行參觀學習。深入挖掘和提取文保建築的核心價值、特色形式、做法、空間等,為改造設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通過復原、協調、對比等設計手段,將文保建築的核心價值與特色突顯出來。

  『什麼是修舊如舊、修故如故?就比如第四百貨的這面牆,有的磚壞了,我們會一塊一塊補砌,但絕不可以大拆大建,那是仿建,而不是修繕!或許這樣做勞心勞力又不出產值,但是,你要對得起百年建築,也要對得起後人,不要對歷史有虧欠!』張成武說。

  『你看,這面青磚牆的勾縫全部采用舊式的?魚縫,講究的是凸縫不突牆,非常具有年代感。而這種工法,目前全黑龍江也找不出6人。這就是工匠,很多東西要傳承。』『這些竹子、山水、蝦等等,都是工人在原有底印上一點點描出來的。』『向陽毛皮商店我們修復有一年了,上面的灰塑要經過清洗打磨,然後運用數字化3D點雲軟件將原有的圖案底紋掃描生成施工圖紙,再在牆上用手工抹灰一筆筆塑造出來,也就是失傳已久的「灰塑工藝」。那是工廠車間機械化定制加工所無法比擬的。』『我們要盡最大努力還原。修復這座二層小樓的外牆,耗時整整90天。這是什麼概念?如果蓋大樓,三個月可以蓋起二十六七層高!』

  當年的純化醫院、溫泉浴池……張成武一路指點,娓娓道來。

  在張成武和團隊手中,這座建於1927年的百年建築,正在一點點褪去蒙塵,露出往日鮮亮的容顏,風采甚至更勝從前。

  紅色基因淬煉成鋼

  有精神、在狀態、善作為、敢擔當,是張成武對建投、建工精神的解讀。多年來,無論省裡、市裡有什麼急難險重任務,他和團隊總是主動靠前,『作為國企建設人,我們應該有頑強拼搏不畏艱險不計代價的風骨和姿態。』

  從衝鋒抗疫,到救援搶險,再到大型活動保障,總能看到張成武和團隊的身影。新冠疫情期間,他歷經50多場次封閉隔離,先後率隊馳援哈達方艙、綏化方艙醫院、八區體育館方艙和哈爾濱市急救中心建設。

  世界5G大會開幕前夜,集團微信群突然出現一條通知:為大會提供服務保障。一小時內張成武就帶領300餘名管理人員集結到崗。一夜之間,會場主口的門立起來了,宣傳牌子張掛了起來,整個哈爾濱主要街道遍布宣傳旗幟,每隔25米一杆,五六千面旗幟迎風招展,氛圍感拉滿。

  2023年8月,我省受臺風影響出現極端降雨過程,引發洪澇和地質災害,紅色預警頻頻。十萬火急!張成武會同水文專家迅速制定方案,先後4次共帶領近3000人投入抗洪搶險一線。在哈爾濱市雙城區韓甸鎮拉林河段附近村落的防洪堤壩上,他作為抗洪前線總指揮,帶領建工鐵軍不捨晝夜,築起了守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鋼鐵堤壩』。水位每小時上漲2厘米。第一天撤下來的時候張成武走在隊伍的最後,水沒過了膝蓋,那一刻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生命危險。高危之下,他帶領大家輾轉3個點位,堅守了7天。待洪水退去,又投入災後清淤工作。

  2024年元旦後哈爾濱游客暴漲,張成武組織項目管理人員自發開著私家車加入到服務『小金豆』大軍,持續20餘天為四海游客提供免費順風車服務。針對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外排起的參觀長龍,張成武又帶人搭建了10餘個共260多平方米的臨時暖房,並為游客送上熱寶和熱飲,同時每天派駐10人為參觀群眾提供志願服務,前後30多天直到春節前夕。

  永遠忠誠於黨,堅決聽黨指揮。如今,張成武又衝上新的戰場。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哈爾濱2025年第九屆亞冬會,『建工鐵軍』又接到一項新的使命,他帶領團隊要在不到五個月的時間裡高標准高質量高效率完成4項場館改造任務。他以昂揚之姿,投入又一場硬仗。

  記者手記

  約張成武很難。采訪時間改了又改。奔波一天,我們一道去了幾個項目現場。他一路講解,也是對20多年從業歷程的一個簡單回望。

  期間,去往另一個項目工地的路上,他開了小差兒,跑出去處理了一些工作上的事情。

  這就是一個奮斗者的日常。

  在項目中摸爬滾打,在項目中歷練成長。同時,又推動一個又一個項目,從圖紙到拔地而起完美落地。

  言談中,張成武提及更多的,是責任和擔當。在他身上,能夠看到一種情懷。

  全省首個超高層建築在他手中橫空出世,首批數字化工地在他手中開始。對經手的每一座建築,既要搶抓工期、降本增效,又要精細打磨、精雕細琢。成本與價值,總是在他這裡得到平衡。挑戰與困難、創新與改進、傳承與培養,從他團隊的手裡,誕生了哈爾濱一座座新地標,和我省的經濟發展息息相關。

  做一名『紅色工匠』。張成武對黨的忠誠,不僅僅體現在啃下一個個硬工程,更在於無論何時何地,他都以省內龍頭建築企業的自覺,在面對各種急難險重任務時主動靠前。他的這種精神帶動了很多人,在加快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的新征程上一路向前。

  黨有所呼,我有所應,黨有所需,我有所為。張成武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他的建築作品,不僅是物質的構築,更是精神的標杆。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無數勞動者的奮斗身姿,看到了冰雪之都的蓬勃發展,也看到了龍江的輝煌未來。

責任編輯:王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