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位於黑龍江的大慶油田也是一派繁忙景象。石油工人們在電子屏幕前,精心操縱著自動化鑽機。而在64年前,這裡的石油工人們還需要用雙手和雙肩搬運機械設備。他們『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兩張跨越64年的照片,記錄下大慶油田生產場景的變化,也定格下大慶人薪火相傳的勞動精神。
黑白照片記錄的是1960年大慶開展石油勘探開發大會戰時的場景。當時,為了摘掉『貧油國』的帽子,4萬多名石油工人、科技工作者從全國各地奔赴大慶支援生產。這張今年拍攝的照片,記錄的則是眼下正在進行的5000多米深油井的鑽井現場。
60多年的發展讓大慶油田的生產場景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被照片定格下來的那段燃情歲月,也成了幾代大慶人的情感共鳴。今年89歲的邱岳泰,就曾是投身於『石油大會戰』的一員。

大慶油田退休職工邱岳泰:二三十噸的鑽機硬拉到那個鑽臺上,鑽臺距離地面兩米多,這是很危險的,當時就是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大慶油田開采之初,用於生產的機械設備極度匱乏。1960年4月,鑽機從甘肅玉門運到大慶,卻沒有吊車能把它從火車上卸下來。1205鑽井隊的石油工人們在隊長王進喜的帶領下,硬是靠雙手和雙肩,把幾十噸重的設備搬運到井場,架設在茫茫荒原上。用敢闖敢拼的乾勁兒,向困難衝鋒。
大慶油田退休職工邱岳泰:我覺得這個闖字就是會戰的靈魂,你不乾,沒有行動,怎麼能愛國。

持續3年多的石油會戰,大慶累計生產原油1160多萬噸,讓我國石油基本實現自給。64年後的今天,像前輩們這樣需要動用人力的場景已不多見。如今的1205鑽井隊,用上了先進的自動化鑽機,井下岩層情況、鑽探深度等信息,在電子屏幕上一目了然。鑽井隊員絕大部分時間,都在這間自動控制室裡操作按鈕。僅在鑽杆進入地下前,纔需要人力扶正、找准位置。
今年38歲的段永堅,是1205鑽井隊第22任隊長。這個春天,鑽井隊接到了一項艱難的重任:要在松嫩平原的這片荒地上,打出兩口深達5000多米的油井。

大慶油田1205鑽井隊隊長段永堅:以前打的井都是1200多米深,現在打的井平均井深都在5000米左右,它對操作的本領和要點照以往又提高了,因為我們打的這個油層特別地脆,特別易剝落、易掉塊,很容易造成井下的復雜情況。
井下情形復雜,沒有先例可學。1205鑽井隊的隊員整日守在自動化操作間,反復研究地下回傳的岩層曲線,一條條測算精微的數據樣本,一道道把握鑽頭前進的軌跡,一度度測算地層的傾角變化,最終摸索出一套成熟的鑽井施工方案。

大慶油田1205鑽井隊隊長段永堅:萬事要乾為先,我不能所有的條件都准備充分了,你再去乾這件工作。你要有這種奮斗,這種斗勇爭先的精氣神。
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沒有人教,就自己摸索。石油大會戰時如此,今天同樣如此。再有一個星期,這兩口5000多米的深井就要打完了。從建隊至今,這支隊伍已累計鑽井323.6萬多米深,相當於365座珠穆朗瑪峰。
大慶油田1205鑽井隊隊長段永堅:我們有很多變,也有不變,變的是我們現在的這個裝備的自動化程度,它這種先進程度,不變的就是我們1205鑽井隊在困難面前,我們依靠的還是我們這個傳家寶『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