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搜 索
走進黑龍江農耕一線:管護有技巧 土沃肥力高
2024-05-23 08:55:23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記者走進黑龍江農耕一線,探訪黑土地保護實踐——

管護有技巧土沃肥力高(深閱讀)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強化數字技術和生物技術賦能,優先把黑土地建成高標准農田,切實把黑土地保護好。』

  黑龍江有典型黑土耕地面積1.56億畝,佔全國的一半以上。護好黑土地,纔有米糧倉。近年來,黑龍江采取多種措施,穩步恢復提昇黑土地基礎地力,促進資源可持續利用。其中,齊齊哈爾作為我國少有的以黑土為集中地帶性耕作土壤的地區,堅持管控與修復並重、保護與利用統籌、用地與養地結合,有效提昇了黑土地質量、提高了糧食產量。

  ——編者

  5月,黑龍江齊齊哈爾廣袤的農田裡,旱田和水田即將播種完畢。翻整一新的黑土連成片,枯黃的秸稈經處理後和黑土混在一起,隨著氣溫昇高加速腐化,為黑土增肥。

  作為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的齊齊哈爾地處嫩江平原,典型黑土地耕地面積佔全市總耕地面積的95%以上。2023年,全市糧食總產量230多億斤,增量全省第一。

  近日,記者走進齊齊哈爾的黑土地保護重點縣,一探當地為穩步恢復提昇黑土地基礎地力作出的努力。

  如何『縫合』侵蝕溝?

  填埋復墾,建設高標准農田

  『以前下大雨時,水流急得像牛犢一樣在地裡橫衝直撞,把溝衝刷得又深又寬。』回憶過去,克山縣西河鎮聯民村農民韓曉宇仍覺得心疼。一年年雨季過後,韓曉宇的農田裡留下了又寬又深的侵蝕溝,農機得繞著溝走,費時費力又費油。

  『黑土土壤疏松,抗蝕能力弱。』克山縣水務局副局長王洋介紹,降雨量大時往往會出現水土流失,隨之就會形成侵蝕溝。

  怎樣『縫合』韓曉宇家農田裡的『傷口』?

  『這屬於小型侵蝕溝,具備治理恢復的條件。』縣裡水務部門黑土治理專家張金福來地裡察看後說。在侵蝕溝治理專項資金的支持下,對韓曉宇家的農田進行了治理修復:溝頭,建造石頭谷坊攔截急水;溝內,通過秸稈填埋、上層覆土、下設暗管和滲井導排水等侵蝕溝復墾技術進行農田修復,恢復耕種。

  這樣完善的治理方案,來自克山縣與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合作的成果。2023年,雙方共同探索完善侵蝕溝秸稈填埋治理方案。在填埋復墾的基礎上,增設石籠沈井和溝底暗管,消除復墾後再遭水蝕的隱患。

  『現在地裡的「傷口」愈合了,治理後的地塊玉米總產量達2.3萬斤,比治理前提昇了1萬餘斤。』韓曉宇說。

  在拜泉縣三道鎮利華村,1.9萬畝高標准農田一望無際,5米多寬的水渠縱橫其中,溝渠用水泥塊襯砌;3.5米寬的機耕路用砂石鋪就,通向農田。『田成方、渠成網、路相通、溝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優質田背後,是持續進行的高標准農田建設。『田塊得到了有效整治,在田間修建了溝渠橋涵,水路暢通,避免了侵蝕溝的形成。』拜泉縣農業開發服務中心主任張樹偉說。

  近年來,黑龍江開展全省侵蝕溝治理專項行動,2021年以來累計治理侵蝕溝3.3萬條;實施高標准農田建設,2023年新建高標准農田868.6萬畝,累計建成面積達1.08億畝。今年,黑龍江還將建設高標准農田1400萬畝、治理侵蝕溝1.2萬條。

  怎樣解決『破皮黃』?

  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增加土壤有機質

  富裕縣繁榮鄉永豐村農民滿金龍種了近30年地,見證了黑土地的變化。

  曾經,『黑土地變成了「破皮黃」,犁都得懸著點翻地,犁深一點就露黃土。』滿金龍很懮慮,『這麼好的黑土地,可不能讓咱們給種沒了。』

  2006年開始,在縣農技部門的指導下,滿金龍在村裡率先改變過去秸稈離田、整地起壟的耕作方式,嘗試保護性耕作。漸漸地,滿金龍嘗到了甜頭:秸稈還田後,土壤有機質增加了,免耕播種還能節約成本。

  從自己乾到成立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滿金龍所在的合作社如今擁有60多臺套大型農機。三年深松一次土地、地裡施用有機菌劑加速秸稈腐化、大豆玉米進行輪作……近年來,滿金龍帶領合作社全面推廣保護性耕作方式,建設了1300畝的高標准保護性耕作應用基地。

  大型農機在秸稈覆蓋的田裡播種完畢,滿金龍滿是笑容:『半米深的土層都有秸稈混合物,蚯蚓又回田裡啦。』

  在泰來縣寧姜鄉雄壯村,經營了370畝水田的農民彭志浩也觀察到了土壤的變化。

  『秋收時,翻地的「大鐵牛」將秸稈翻埋地下,無人機播撒了腐解的菌劑。腐熟一冬的秸稈,就慢慢變成了田裡的肥料。』彭志浩說,他應用秸稈還田技術已有6年,田裡增加了腐殖質,每畝水稻增產近100斤。

  除了因地制宜推廣旱田免耕少耕、秸稈還田的『龍江模式』和水田的『三江模式』等黑土地保護技術模式,齊齊哈爾還配套應用米豆輪作、深松整地等措施,增加土壤有機質,形成肥沃耕作層。經專家測算,全市耕地質量較黑土地保護治理前提高0.5個等級。

  保護性耕作技術越來越完善,黑土地越來越好。2020年以來,黑龍江全省已累計實施保護性耕作面積9850萬畝,打造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標准化示范區31個。

  如何減少『風剝地』?

  完善農田防護林網,建立生態屏障

  走進富裕縣富路鎮永太村,只見防護林縱橫交錯,一排排楊樹高大挺拔,把村路和農田勻稱地隔開,田塊基本被分隔成500米見方的面積。『這樣既能防風固土,還能減少樹影地、便於耕種。』富裕縣林業工作總站鄉村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張春良介紹。

  村路邊、防護林旁,有一塊平坦廣闊的地塊,這便是永太村農戶華志耕種的大豆田。華志用手指著沿村路延伸的防護林介紹:『乍一看就是簡簡單單種兩行楊樹,其實卻大有門道。田和林之間有專門的溝渠隔開,既能避免樹根向田裡延伸、影響莊稼生長,還能方便灌溉和排水。』

  『以前沒有這些防護林,大風來了,黑土能被生生刮跑。』華志說,如今再也沒有出現過『風剝地』現象。

  2023年,富裕縣完成新植林1000畝,退化林修復面積2000畝,村屯綠化2350畝。喬灌木混種、路林渠結合、網帶片交錯……富裕縣不斷修復完善農田防護林網,為防治土壤風蝕打造了一堵堵防風牆,為高標准農田建立起一道道生態屏障。

  『高標准農田建設,也離不開科學使用化肥農藥、防治農業面源污染。』甘南縣農技中心副主任李哲帥說,甘南縣大力推廣新型肥料、測土配方施肥,同時集成推廣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防控技術,提昇黑土質量。

  在長山鄉永青村,村民李軍拎著一袋子農藥瓶,來到農藥包裝智能回收箱前,用手機掃碼後,回收箱開啟,一會兒就完成了回收,相應補貼自動打入他的賬戶。

  甘南縣搭建農藥包裝廢棄物智能回收管理平臺,調動農民參與回收廢棄物的積極性,減少了農藥包裝給黑土地造成的污染。全縣建立113個村級回收站和1個縣級儲運回收站,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率達90%。

  目前,黑龍江加快推進松嫩平原農田防護林網和防風固沙林建設,深入實施農藥化肥減量增效行動,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實現主要農作物全覆蓋,布設監測點1萬個,形成了耕地質量監測網絡。

責任編輯:宋蔚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