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不只是一堆冰冷的數字,還能變為實實在在的財富。《聚焦新質生產力》專欄,一起跟隨記者走進哈爾濱投資集團,看他們為重點產業的數據穿上『衣服』,使其變成資產。

哈投集團的智慧供熱平臺儲存了哈爾濱全市超過40%的供熱方面的數據,以往這些數據只能安靜地躺在電腦中,但隨著全省首個數字產品證書的誕生,這些數據將變成數字資產。運用特殊的技術手段將數據變為數字資產,為這些數據穿上合適的『衣服』,未來像商品一樣進行交易。
作為哈爾濱的老牌國企,哈投集團業務涵蓋金融、供熱、股權投資、數字經濟等多個領域,資產總額超千億。5年前,集團開始收集、使用供熱方面的數據,建設智慧供熱系統。今年1月,財政部發文明確:數據資源將被視為資產納入財務報表。這不僅讓企業的資產總額增加,而且數據資產不會產生磨損、消耗,屬於優質資產,可以用來質押、融資,進而使企業加大數字化的投入。
哈投集團數字化轉型領導辦公室副主任張長波:『我們的供熱面積是1.54億平方米,用戶數達到了143萬戶。如果把這些數據激活,不僅我們企業在生產上、用戶服務上能打通。把這個數據包裝成數據資產後,同行業其它企業也可以用到。』

張長波所說的包裝,就是給數據穿『衣服』。包括數據治理、確權、打包、分析,這都是精細活。所以,找到一家好『裁縫店』迫在眉睫。哈投把目光鎖定了設在哈爾濱工程大學的電子政務建模仿真國家工程實驗室,這裡擁有數據資產管理服務平臺等一系列產品體系,還曾發布了全國首張『公共數據資產憑證』,合作一拍即合,可推進卻遇到了堵點。哈投每日海量數據要實時傳送到轉化平臺,常規的拷貝方式無法保障數據的時效性,此時需要修建一條特殊的信息『管道』。
哈投集團程序開發技術負責人王志瓊:『由對方來制定一個標准,這個標准就相當於一個管道,這個管道口徑是多少,它采用多少螺紋,我們根據約定的形式,開發我們的接口,就可以完美地對接上,這樣就形成一個專用數據通道,既保證數據安全、又保證時時傳輸的時效性。』

為了防止數據擁堵,團隊還將數據打『包』,提高傳送效率。但要真正變為資產,還需要艱難的三步走。
哈爾濱工程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電子政務建模仿真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蔡成濤:『底層原始的數據,在這裡進行溯源采集,封裝憑證化、價值流通化。這裡面真正的技術有三個方面,新一代區塊鏈技術、數字身份技術,還有可驗證憑證技術。』

不到半年時間,哈投的供熱數據都穿上了『新衣』,七大類數據產品正整裝待發。
電子政務建模仿真國家工程實驗室顧問辦主任錫慶海:『相當於給哈投建立了一個數據超市,每款產品以證書的形式展示出來。通過掃描二維碼了解相關信息,買家通過機器人裡的數據,可以訓練他們智能鍋爐,把節能減排繼續優化。』
哈爾濱投資集團副總經理周啟綱:『數據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激活數據,以後我們還要拓展若乾數據,形成更大的資產,創造更大的昇值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