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搜 索
文化中國行?我為祖國獻石油
2024-05-31 07:54: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65年前,大慶石油會戰的創業者們,創下了世界石油開發史上的奇跡。今天的《文化中國行》,我們穿越歷史的時空,看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怎樣在一代代大慶石油人手中傳承,成為大慶油田永葆活力的力量之源。

  用5天的時間能做些什麼呢?1960年,當這裡還是一片荒原的時候,王進喜給出的答案就是用5天零4個小時打出深為1200米的第一口油井『薩55井』,從此大慶油田的建設也拉開了序幕。1959年,松基三井噴出工業油流,為了將石油儲藏源源不斷地開采出來,一場關系石油工業命運的會戰,在大慶打響。當時裝卸設備短缺,王進喜就帶領隊員們以血肉之軀,撬杠撬、滾杠滾、大繩拉,把60多噸的井架,豎立在了茫茫荒原。

  大慶油田鐵人一口井講解員濮赫男介紹,鑽井井位所在之地沒有現成的水源,為了保證生產所需,王進喜就組織工友們在井廠周圍挖了五口水井。即便有這樣的水井,把水抽乾了也不夠用,王進喜又帶著全隊職工到距井廠一公裡外的水泡子破冰取水、盆端桶提,足足端了一天一夜纔保證了薩55井的按時開鑽。

  上海游客戎志鋼激動地說道:『要井噴了,王進喜跳下去用身體來攪拌,那是非常感動的,鐵人王進喜的精神刻在我們心裡面,真正地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隨著不斷開發,大慶油田進入了高含水期,水越來越多,油卻越來越少。面對國內外老油田不可避免的『枯竭論』,大慶油田通過踐行『超越權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精神給出了答案。上世紀80年代初,第二代『鐵人』王啟民將目光瞄准厚度只有0.5米的表外儲層,他帶領團隊對1500多口井進行地質勘探,經過7年多的反復研究,成功摸索出了『薄差層』開發技術,這項技術使大慶油田新增地質儲量7億多噸、可采2億噸,相當於新增了一個大油田。

  他常年爬冰臥雪、露宿荒原,去搞研究、搞科研,這個國家三級運動員患上了強直性脊柱炎和非常嚴重的風濕病,妻子勸他調回北京工作,他卻堅決不走,因為這裡纔有石油。

  一場在困難的時間、困難的地點、困難的條件下打響的石油大會戰,孕育形成了『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造就了大慶石油人珍而視之、薪火相傳的『傳家寶』。經過時間和空間的洗禮,與中華民族偉大精神和偉大建黨精神一脈相承,長盛不衰。2021年,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被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

  60多年來,幾代石油工人在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影響下,艱苦創業、接力奮斗,目前已經累計向我國貢獻原油超過25億噸,正在朝著數字化和新能源體系建設邁進。在大慶油田第六采油廠的智慧指揮中心,通過數字化的手段,未來這裡將實現百裡油區一屏統管。

  大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企業技術專家侯兆偉說,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是非常寶貴的財富,這些老一代的研究人員、創業者的錚錚誓言始終縈繞在我們耳邊,面對新的挑戰、新的領域,我們也有信心、有決心,依靠科技創新來支橕大慶油田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王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