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搜 索
央媒看龍江?從風沙漫天到綠樹成蔭 拜泉人是如何迎難而上改造家園的
2024-06-08 08:10:47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保護農田、守護牧場、穩產增收是時代賦予『三北』工程建設的重要任務。40多年來,『三北』工程在東北、華北、黃河河套平原等農業產區,累計營造帶片網相結合的區域性農田防護林,有效防護農田4.5億畝,基本根除了危害農業生產的『三刮四種』現象。防護效應使工程區累計增產糧食4.23億噸,年均增產1058多萬噸,三北地區農田林網化面積和糧食產量呈『雙增』趨勢,保障了農作物豐產、穩產,維護了國家糧食安全。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的拜泉縣,是黑龍江的產糧大縣。但在20世紀70年代,『三北』工程建設前,拜泉縣曾經一度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嚴重,從風沙漫天到綠樹成蔭,拜泉人是如何攻堅克難,改造家園的?來看記者的調查。

  黑龍江拜泉:如何讓農防林帶找回曾經的黑土地

  說到拜泉的樹,於永春臉上總是掛著一點小驕傲,他是土生土長的拜泉人,曾經當過18年林業站長,他不僅親身參與了『三北』工程建設,也見過家鄉生態環境惡化。

  長春鎮鎮長於永春:『破皮黃』就是說由於風沙大,沒有遮擋物,土一吹都吹走了,都現出黃土了,就是黑土層在逐漸減少。一年大概得補種二到三茬苗纔能有收成。

  興華鄉永利村村民曹海:頭些年沒栽防風林的時候,這地方沒有這麼多暄土,風給根系都刮出來了。以前,種地的時候一有風,把苗都給剝出去了。

  20世紀70年代,『破皮黃』『風剝地』在拜泉縣隨處可見,1978年,拜泉縣被列入『三北』工程防護林體系建設重點縣,造林護田本是好事,但由於見效慢,當時一些乾部群眾提出了質疑,認為『遠水解不了近渴』。

  興華鄉永利村村民曹海:那時候說,哎呀媽呀,栽這玩意有啥用啊?還耽誤,好像是給地面積減少了似的,那時候都是這樣想法。宣傳說是對農田有保護,但是老百姓那時候他不認。

  長春鎮鎮長於永春:那時候你前頭栽完了,後來可能讓人給薅下去了,有這種情況。

  當時的拜泉糧食減產、水土流失嚴重,改善生態環境迫在眉睫,即使心有疑慮,但大家還是響應號召開始植樹造林,隨著防護林生態效益的逐漸顯現,質疑的聲音也消失了。

  長春鎮鎮長於永春:一看『風剝地』沒有了,『破皮黃』沒有了,產量逐年提昇了,老百姓逐漸就認可了。

  拜泉縣初期造林選用的樹種多為適宜當地生長的楊樹,這種樹成材快,防護效果好,但隨著樹木即將成熟齡階段,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

  長春鎮鎮長於永春:它(楊樹)這個成熟年限就是20多年,到26年它就過熟了,過熟林它自然老化,防護效能就降低了。

  按照林業經營規律,樹木到了過熟齡階段就要采伐更新,重新種樹需要時間,風沙會不會卷土重來?面對這樣的情況,當地決定提前建設『接班林』。

  長春鎮鎮長於永春:咱們這個接班林是以樟子松為主,樟子松還有落葉松它倆混交的,就是為了體現樹種多樣性,抗藥性比較強,抗旱性也比較強,所以說這個『接班林』起來,這個咱們就可以伐下去了,然後要更新再栽楊樹。

  長春鎮鎮長於永春:如果同時都栽楊樹,都趕上過熟林,防護效能都降低了,這不錯開時間嗎,樟子松樹齡是60年,楊樹是20年一循環,它輪3茬,它纔輪1茬。『接班林』為啥叫『接班』,就是這個樹伐了,這個樹有防護效能,這邊還能長樹。再長樹,這個防護效能又有了,這塊就是經濟效益了。

  如何讓農防林帶發揮長效生態價值

  隨著『三北』工程生態效益的顯現,拜泉縣縣域生態發生了翻天覆地般的變化,連續40多年再未發生『風剝地』現象,老百姓種地心裡更踏實,糧食產量逐年提昇,拜泉縣先後多次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但隨著農業現代化的不斷推進,相互依存的農田與防護林之間,又出現了新問題,百姓如何選擇,當地又如何破解,我們繼續來看。

  興華鄉永利村村民曹海:沒種樹之前,比方說苞米一畝地產量也就幾百斤,現在都得打一千幾百斤,得差千十來斤。

  『三北』工程前,當地耕種還以牲畜拉犁為主,而現在先進的大型農機具正被廣泛使用,不過,以往地頭留出的『磨牛地』卻限制了大型農機具的活動空間。

  興華鄉永利村村民張洪祥:大車多長啊?連點播機帶車頭得有十好幾米吧?你說到地頭,它達不到頭,地頭就得扔,扔多大一塊,它能頂到頭,要沒有防護林,說這疙瘩沒有這樹,我能走那去,直接種到頭了。

  雖然嘴上說著不方便,但相比農田防護林發揮的生態效益,地頭這點賬老百姓心裡還是算得清。

  興華鄉永利村村民張洪祥:就是十來米的事,完了咱們想想招一種就得了。防護林必須得有,沒有指定不行。沒有防護林,農田裡面風刮得都啥也不是。

  『三分栽七分管』,想要農田防護林發揮長效的生態價值,管理維護很重要。在近幾年更新的防護林裡,大家又發現了新問題,一些闊葉樹種的樹葉發黃,成活率降低。

  長春鎮鎮長於永春:乾旱可能引起枯死,另一個藥物飄移,在兩項同時作用下更得死。這現在不是水的事,還是(除草劑)藥物飄移導致的。

  近年來,藥物飄移的事情,已經引起了當地林業部門和農業部門的關注,發現問題也會及時碰頭溝通。

  拜泉縣農業農村局二級主任科員張洪亮:現在咱們就是噴封閉藥的階段。過去咱們用的是『2,4-滴』除草劑,飄移性比較大的農藥,所以現在這種農藥咱們不讓用了。使用『2,4-異辛酯』除草劑,飄移性比較小,除草效果還好,所以我們推廣這種藥。實際上這幾年在藥品的選擇上和噴藥的方式上,也都在引導農民轉變。比如說由兩次用藥變成苗後一次用藥。第二是農戶過去的噴藥機械跑冒滴漏比較嚴重,現在都改換噴頭體,農藥噴得比較精准了。

  地一茬茬種,樹一天天長,問題一個個被解決,但未來他們仍會面臨新的問題,四十多年來,拜泉縣的乾部群眾不斷迎難而上,探索出了生態治理的拜泉模式,截至2023年末,拜泉縣累計造林112萬畝,全縣森林活立木蓄積量達843萬立方米。

責任編輯:李澄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