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搜 索
探尋科技強農的富錦密碼
2024-06-11 07:34:55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周靜 梁金池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黑龍江日報6月11日訊 連續兩年蟬聯『全國產糧第一縣』,耕地質量全國第一,綠色食品原料種植面積全國第一,獲批創建全國首批農業現代化示范區……作為『北國糧都』,富錦市諸多『第一』背後,是科技創新的驅動——優良品種普及率達100%,農業科技貢獻率71%,農業生產標准化覆蓋率86%以上。

  『我們以與省農科院共建「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為抓手,發揮省農科院科技平臺優勢,引導科技、人纔、信息優勢向富錦聚集。』佳木斯市政協副主席、富錦市委書記梁慶民以『共建』撬動創新發展。

  這是一次向『新』而行的共建:按照農業農村部工作部署,2021年省農業科學院(以下簡稱省農科院)與富錦市政府啟動共同創建科技現代化先行縣,雙方集聚優勢資源,以『政府引領+科技支橕』為基礎,不斷創新方式方法,逐漸形成以新質生產力引領鄉村振興發展的『1+1+N』新模式。

  這是一次繼往開來的共建:早在2004年,省農科院就向富錦派出第一批科研人員開展科技強農工作,20年間省農科院先後為富錦派出200餘名科研人員,全面構建科技包聯服務矩陣,不斷將論文寫在富錦大地上……

  『現在富錦市種植品種的80%左右來源於省農科院。』『金山銀山不如專家做靠山。』增糧增收之後,人們忍不住由衷贊嘆。

  『1+1+N』是什麼?

  『1+1+N』是一種模式,一個『1』是省農科院,一個『1』是富錦市,他們合力構建了這個以科技先行先試推動縣域農業產業現代化發展進程的『富錦模式』。

  『N』之『核』是一支團隊,一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協同創新團隊。

  作為團隊的『主心骨』,省農科院黨組書記、院長申甲和富錦市委書記梁慶民首先達成共識:雙方互派管理人員擔任組長;省農科院服務專家帶品種、帶技術、帶項目、帶成果、帶團隊、帶信息、帶企業;富錦市出需求、出思路、出資金、出基地、出設施、出一批種田大戶和專業合作社配合各項目落地。

  作為團隊的『指揮中樞』,省農科院科技推廣處負責統籌協調,僅2023年,就根據富錦市提出的技術需求,組織開展科技人纔培訓6期,域外培訓1期,輻射1萬餘人次;提交產業發展建議4項。

  作為團隊的『核心力量』,開展共建以來,省農科院16家單位、114名科技人員與富錦市23名農技人員一起,成立了專用優質品種、黑土耕地保護、果蔬栽培、畜牧發展、農產品加工、智慧農業、農機應用、人纔培養等8支協同技術攻關組,強重點,補短板,為富錦市的增產增收不斷貢獻『農科』力量。

  『N』之『魂』是一套方案,一套『腳上帶泥,行之有效』的合作共建方案。

  共建工作開啟後,省農科院先後3次派出60餘人次深入富錦市各鄉鎮及代表性農企,發現問題61個。他們將這些問題與地方提出的技術需求相結合,制定了『院縣共建』的合作方案。為確保方案落地,省農科院又制定了《共建工作管理辦法》,明確了專家蹲點值班制度、工作日志、服務滿意度、專家首問負責制等考核機制,確保在生產季做到每周都有專家開展服務。

  『1+1+N』怎麼乾?

  『1+1+N』最主要的工作是科技短板攻關,解決一批技術難題。

  『萬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結合富錦的土壤類型,省農科院建立了一批蹲點基地,開展高產田攻關、中低產田提產、澇窪地塊增產、品種示范等技術服務工作。通過專家測產,2023年大豆中低產田提產、澇窪地塊增產分別比對照田提高了17.9%和10.85%;玉米增產5.9%;長粒水稻增產5.6%,圓粒水稻增產5.8%。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為讓大家『眼見為實』,省農科院與富錦共同建立了品種展示基地。2022年展示了45個高油、高蛋白大豆品種,2023年創下大豆單產新紀錄,2024年富錦市11個銷量較大的大豆品種中有8個來自省農科院,品牌效應凸顯。

  思路決定出路,創新推動發展。作為北國糧都,富錦地處黃金畜牧帶,省農科院的專家為他們量身定制了畜牧業轉型方案:建立湖羊全捨飼育肥羊養殖模式,助力荷斯坦奶公犢育肥同時產出不同牛肉產品,提高比利時藍牛飼養核心競爭力,馴養獅頭鵝培育北方高端鵝群體,打造東北民豬核心群……

  省農科院還借助科技共建平臺優勢,開始『上下左右』為富錦『增援』:『向上』與國家隊取得聯系,及時掌握國內外領先技術發展趨勢;『向左』與知名農品企業合作,進一步提昇技術應用效果;『向右』與相關省級科研單位交流,互相學習經驗,掌握產業發展動態;『向下』與農戶及合作社相結合,加強政產學研聯合協作,及時將優勢技術本土化,讓『農業科技矩陣』全方位服務富錦市大農業高質量發展。

  短短兩年間,柏連陽、康振生、李培武、周衛、吳義強等5位院士走進富錦,對共建工作進行現場指導並開展集中培訓;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等多層面行業專家對於各產業發展進行現場和遠程指導。

  『1+1+N』乾成了什麼?

  時間鐫刻不朽,奮斗成就永恆。2003年到2023年,從在全國率先開展農業科技合作共建到按照農業農村部工作部署開展先行縣創建,從建園區做展示到辦大院重服務,從選項目促增收到搞培訓育人纔,從單品種提單產到建聯盟促發展……院縣共建暢通了科技人員進入經濟主戰場的渠道,使科研和農業生產需求結合得更加緊密;建起了科技與農民對接的直通車,提高了農業科技含量;激活了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加快了成果推廣轉化速度;提高了農民科技素質,留下了一支不走的技術隊伍;推動了結構優化調整,促進了農民增收,帶動縣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

  深挖主要糧食作物產能『從優到強』,『良種優選+良法栽培+良技管理+良加增效+良品推廣』的全產業鏈科技包聯模式逐漸形成;獅頭鵝產業鏈條『從無到有』,形成了『種源引進+本地馴化+北方繁育+飼養管理+肉質提昇+產品開發+科技招商』的科技助力產業發展模式;高端肉牛產業『從小到大』,形成『圈捨設計+種源改良+分類飼養』全程技術服務模式;果蔬品種栽種結構『從有到精』,形成『新品展示+提質增效技術服務+潛力市場挖掘』的特色經濟發展服務模式。

  20年砥礪奮進,解決了一些問題,改進了一些方法,推廣了一批品種,示范了一批技術,打造了一批典型,推動了一批產業……省農科院的專家根紮在富錦,果實卻已豐饒了龍江各地,蘊藏在每一寸生機勃勃的土地中,向著未來無限伸展。

責任編輯:李澄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