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省創意設計產業的快速發展,與創意設計產業相關的個人工作室、公司企業、研究中心、產業基地蓬勃發展,人纔需求不斷增加。哈爾濱多所大中專院校積極順應市場需求,加強人纔儲備,做強人纔鏈、激活創新鏈、帶優產業鏈。尤其在業內人士普遍看好的非遺文創賽道,新的文創人纔儲備鏈逐漸形成。
日前,『高校非遺文創產學研用聯盟』啟動,實現非遺作品的產、學、研、用,推動非遺旅游文創產品的創作和流通,及非遺和旅游、商業、創意設計、生態研學等領域的深度融合,更好地保護傳承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持續釋放龍江文旅市場吸引力。
2023年6月,牡丹江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在牡丹江西安區中興村成立了『中興-印象』鄉創文化工作室,深挖中興村朝鮮族村落的文化內涵,通過創意設計賦能鄉村振興。
目前,多所高校正積極與非遺傳承人和相關資源溝通,多方探索人纔培養新模式。哈爾濱創意設計中心副主任、省創意設計專家庫專家閆實告訴記者:『哈爾濱創意設計中心將與黑龍江大學藝術學院牽手,成立創意設計產業學院。學院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整合多方資源,聘請知名設計師和企業經營者擔任學生導師,培養設計類應用型人纔,真正通過產學研用推動非遺活態傳承。』
在黑龍江工商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文創中心,只要樺樹皮畫省級非遺傳承人唐德濱一現身,瞬間就被學生們團團圍住。早在2020年,唐德濱就與該校合作,將樺樹皮非遺文化帶進校園。幾年下來,該校數千名學子受益於唐德濱樺樹皮畫美育課程。
唐德濱經常處於『找不到人』狀態,不僅高校,他常奔波在各個中小學之間。
在虹橋一小授課時,唐德濱帶領著同學們勾勒出心中江南美景:小石橋、流水、炊煙裊裊人家……打完草稿的同學開始著色,渾濁的洗筆水訴說著創作的點滴。
『非遺文創,一切從技藝開始。只有在中小學階段進行特色美育教育纔是真正非遺傳承,也是傳承的根和魂。』唐德濱說,如今,基礎教育對特色美育教育需求持續增加,省市區各級教育、文旅部門搭建交流平臺對接,樺樹皮畫、麥秸畫、魚皮畫、剪紙、陶泥等眾多特色美育課走進校園。
『孩子是非遺的未來,他們親手創作的小掛件或許就是未來的文創趨勢。』唐德濱說。
在虹橋一小的走廊畫展,孩子們用藝術點亮校園。在6樓非遺作品展區,一幅幅展現東北冰雪文化和地域特色的樺樹皮畫映入眼簾,構圖飽滿,色彩鮮明,虛實相間,或氣勢磅礡或曲婉靈動。
虹橋一小校長王靜表示,為構建多樣化課程,滿足學生成長需要,學校多年來積極引進非遺拓展課,並進入校本課,保證非遺傳承人的歸屬感。在兒童成長關鍵時間節點,通過興趣培養進行非遺傳承民族、文化教育,是一個學校、一位老師的育人職責和任務。
『跟隨著唐老師的課程,學生們也走出學校參觀非遺中心,作品還在「爾濱」冰雪游非遺周中進行了展出。』哈爾濱市第五十五中學黨委書記孫鳳君說,目前,該校打造了非遺中心,優秀作品還作為伴手禮贈送來訪友人。
與唐德濱一樣,我省工藝美術大師、麥秸畫省級非遺傳承人李寶霞也穿梭在上課路上。
從2015年開始,李寶霞陸續走進哈爾濱商業大學、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花園小學、團結小學等校園,根據不同年級設置麥秸畫非遺課內容。例如小學初階以材料包形式的剪貼畫為主,並通過節慶時令節點拓展中國傳統文化;大學階段則注重麥秸畫原材料制作,通過煮熨染燙等10餘個環節開啟創新創意空間,守正創新。
走出象牙塔,每一位龍江非遺傳承人對自己傳承的文化都有著深厚的情感,他們迫切希望非遺技藝能夠長久地傳承下去,並將非遺文化傳承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楊雙艷是同江市臨江鎮人,早在15年前,愛好剪紙的她偶然接觸到赫哲族魚皮畫技藝。十多年來,悟性極高的她不斷創新魚皮畫技藝,並建立魚皮工藝制作合作社,培訓學員,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截至目前,楊雙艷培訓的學員已超2000人。
我省工藝美術大師傅清超退休後,全職在家鄉海倫市從事滿族剪紙創作。為傳承剪紙藝術,她辦起剪紙培訓班,讓300餘名當地農民擁有一技之長,每周堅持在當地兩所小學傳授技藝,讓剪紙藝術『從娃娃抓起』。
黑龍江省滿繡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袁佳欣,自幼跟隨姑母學習滿族傳統刺繡,兼修美術,並於2020年成立滿繡職業技能培訓學校。近年來袁佳欣免費培訓手工刺繡技藝人纔萬餘人以上,讓滿繡文化得以傳承。( 來源:黑龍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