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饒河縣四排赫哲族鄉圍繞全縣『四基地一窗口』發展戰略目標,積極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全力打造生態產品高地、文脈傳承寶地、民族旅游勝地,走出一條特色鄉村振興路。
關鍵詞:以綠色農業為基礎,注入鄉村振興動力
立足赫哲民俗文化底蘊和毗鄰烏蘇裡江生態資源優勢,推動綠色農業快速發展。
融合民族元素,發展特色農業。成立赫津谷物專業種植合作社,推出定制農業,發展『私人定制』優質稻花香米示范田5000畝。打造觀光農業,建設觀光塔、農田棧道和赫哲元素稻田畫,『綜合種養』鴨稻、蟹稻、魚稻景觀示范田500畝。發展電商農業,與省外企業簽訂長期供貨協議,年均接收訂單上千噸,與網紅合作直播帶貨,進入『耕種食客』『南海區智慧養老綜合服務管理平臺』,日均接單500公斤以上。2023年,赫津谷物專業種植合作社榮獲國家級生態農場稱號,赫鄉特色優質水稻品牌逐步叫響。
守護漁獵文化,發展冷水漁業。成立『伊瑪哈』赫哲水產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農戶+示范區』發展模式,開展名特優魚養殖示范推廣,2023年網箱養殖鰲花10萬尾,小龍蝦300畝,初步建成烏蘇裡江名優魚養殖基地。傳承食魚習俗,發展『舌尖』經濟。成立『尤克勒』魚產品有限公司和黑龍江赫香魚產品公司,生產赫哲族風味魚毛、魚乾、魚罐頭等產品。為『赫哲族食魚習俗』非遺傳承人注冊赫鄉『漁家樂』商標,帶動發展『漁家樂』8家、民宿16家,戶均增收25萬元。
關鍵詞:以民俗旅游為載體,激發鄉村振興活力
大力發展特色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從『種』風景到『育』景點,再到『創』品牌,全力打造烏蘇裡江沿線最具民族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完善基礎建設,提昇服務品質。打造國家3A級旅游景區,建設完成四排赫哲族風情園一期、二期和9個特色村寨。吸引近2億元資金建設『烏蘇裡船歌』鄉村振興示范區和『烏蘇裡船歌』百裡黃金旅游帶項目,提高承載能力,提昇旅游服務質量。
開展節慶活動,提昇文旅體驗。以赫哲族傳統節慶為載體,成功舉辦開江節、河燈節、『嫁令闊』大賽等大型活動,讓游客切身體驗赫哲族體育活動、品嘗赫哲族傳統美食、觀看特色民族文藝表演,旺季日均接待游客2000人次。強化宣傳推介,打響文旅品牌。搭乘全省冰雪旅游火爆出圈熱度,派出非遺文化傳承人到『爾濱』宣傳推介赫哲文化,成功吸引『索倫三部』、上海『小籠包』、海南『小海獅』等旅游團隊體驗感受赫哲風情。積極參加哈爾濱國際冰雪節、哈洽會、龍江文創會等活動,短視頻平臺發布作品近百條,總瀏覽量達300萬次。赫哲族鄉『農文旅』融合發展經驗做法在中國旅游新聞網、中國食品報刊、『暢賞黑龍江』公眾號等新聞媒體刊發報道。2023年共計接待游客10萬餘人,旅游產業收入達400萬元。
關鍵詞:以赫哲文化為核心,釋放鄉村振興魅力
創新推出『三文』舉措,成立赫哲族『文史』『文藝』『文創』專班,築牢傳統文化發展根基。
保護非遺文史,賦能文化振興。建立赫哲文史資料數據庫,收集整理各類書籍、影像資料千餘冊,組織非遺傳承人錄制『說胡力』『特倫布固』和赫哲語單詞,使赫哲民族語言永久載入文化史冊。
活化非遺文藝,激活發展動能。利用『伊瑪堪』傳習所、食魚習俗傳習基地、樺樹皮技藝手工坊等平臺廣泛開展傳習活動,排演赫哲歌舞,教授魚皮畫、樺皮畫制作。2023年成功申報赫哲族非遺傳承人12類43人。
推動非遺文創,助推產業發展。建立『赫哲姑娘』魚皮手工藝合作社和非遺就業工坊,圍繞赫哲族漁獵、圖騰、圖案等元素,創作魚皮錢夾、樺木酒具等文創作品,打造『四排好物』品牌,推動民族特色『指尖經濟』快速發展。2023年工藝品銷售創收50餘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