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7月1日訊『今年是我在農科院工作的第30年,從剛上班的「初生牛犢不怕虎」到後來的「兢兢業業搞科研」再到現在的「甩開膀子加油乾」,其間有太多的經歷與感悟,填充了30年前那個意氣風發的青年內心,更激發著一名共產黨員的一腔熱血與激情!』
6月27日,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3周年『兩優一先』表彰大會上,聶守軍難得地褪去田間工作常穿的那身舊迷彩服,換上一套很少上身的正裝,黝黑的皮膚襯得白襯衫和紅證書更加顯眼。此時此地,領獎臺上的聶守軍心潮澎湃,本不善言辭的他由衷地說出了這番話。
作為育種專家,聶守軍躬耕隴畝30載,選育優質、多抗、廣適水稻新品種70餘個,獲得植物新品種權40餘項,育成品種實現成果轉化8000餘萬元,累計推廣1.6億畝以上。聶守軍不斷闖關奪隘、攻堅克難,持續給農戶送去穩產增收的『金扁擔』,累計帶動農民增收3200萬元以上。他是全國優秀共產黨員,是我省水稻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協同創新推廣體系首席專家,是省農科院綏化分院紀委書記、副院長,也是深愛這片黑土地並在此默默耕耘的普通科技工作者。
總有人間一兩風 填我稻香千裡夢
1995年,聶守軍從東北農業大學畢業,被分配到省農科院綏化分院工作。
剛開始從事水稻育種,他沒經費、沒儀器、沒人手,常常從自己的工資裡摳點錢出來買些試驗用品,有些東西甚至從家裡『順手牽羊』。聽說了這個情況,綏化分院領導協調相關部門,幫他落實試驗用地,並給他解決了一部分科研經費,讓他開始了30年如一日的科技創新之路。
為了能隨時掌握水稻長勢,及時捕捉到水稻的獨特性狀,觀察到不同的生長情況,聶守軍每天都要騎著自行車趕往各個實驗田查看。拉線規劃、拔秧運秧、調查苗情、測量株高、選擇單株和收脫小區……工作就這樣周而復始。
水稻育種要經歷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失敗是家常便飯。都說科研工作要『板凳甘坐十年冷』,這冷板凳,聶守軍和團隊何止坐了10年?『渴了一瓶水,餓了一桶面,累了地頭打個盹,手裡常握調查本』,成為了他們的工作常態。
直到2007年秋收的一天,割了一上午稻子,大伙都已筋疲力盡。晌午時分,聶守軍啃著饅頭在田間踱步,『突然發現有一行水稻長勢特別好,當時激動得眼淚都掉下來了,這就是後來的「綏粳18」。』
在聶守軍育成的眾多品種中,『綏粳18』是最耀眼的那一顆。此品種為全面提昇我省第二、三積溫帶稻米品質奠定基礎,累計實現成果轉化4200萬元以上,是我省單品種轉化金額最大的香稻品種,2017年、2018年全國單年推廣面積第一,是目前我國推廣面積最大的香稻品種,2022年被遴選為農業農村部主導品種。
歲月且催生華發 不磨拳拳赤子心
『大學時老師曾這樣教導我們,「一粒好種子,不光要從實驗室裡走出來,更要走向田間地頭,一個好的農業科研人,不光要做出成果,更要服務好老百姓」。』聶守軍堅信並篤行:育一個品種,惠一方百姓。
從2014年開始,聶守軍成為省科技廳任命的科技特派員,負責聯系綏棱和綏濱兩個水稻種植大縣。『在基層待得時間久了,大伙不再生分地叫我「聶教授」「聶所長」,而是親切地喊一聲「聶水稻」。』聶守軍說,這是他所獲得過的所有榮譽裡最值得珍視的一個。
姜維軍是綏濱縣忠仁鎮黎明村的農民。2015年起,聶守軍帶著『綏粳18』品種與他結成了幫扶對子。不但在生產上進行技術指導,還幫助他與企業積極對接,推動落實了忠仁鎮與中糧集團、綏化市萬勝米業合作開展『綏粳18』稻米的訂單農業,全面實現該地區優質稻米產業化。
為進一步加速水稻新品種成果轉化,聶守軍提出適宜科企合作的新思路,『科企合作,優勢互補』『企業搭臺,科研唱戲與科技創新,企業參與相結合』的合作理念,先後與多家企業大力開展成果轉化工作,推動水稻產學研、育繁推一體化模式的發展,使水稻新品種轉化為產業新動能。
曾是昔年辛苦地 不將今日負初心
科研進步無止境,如今聶守軍和他的科研團隊正在把研究的觸角延伸到『高寒地區鹽鹼地上種水稻』這個新的領域。作為今年的全國人大代表,他把『推動寒地水稻種源創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建議帶去了首都。
『我省有3000萬畝的鹽鹼地,大部分可以種植水田,但生產上現在應用的品種卻很少,這就需要我們科研人員對現有種質資源進行搜集、創新和利用,來選育新的品種。』聶守軍說,種子是農業的『芯片』,而種業創新是農業發展的『牛鼻子』。
一手抓科研,一手促生產,聶守軍帶領團隊先後承擔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省『百千萬』工程科技重大專項等項目及課題20餘項,累計經費4800萬元以上。獲得發明專利授權2件,發布技術規程15項,出版著作5部,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其中SCI收錄3篇。
別人都說,『聶水稻』成就大了,是不是要歇歇了?在他看來,出發再遠,也不能忘記為何出發,『離開這片土地,心裡就不踏實。擇一事,終一生,我的根永遠連著黑土地!』
走下領獎臺,重新換上舊迷彩服,榮譽證書被聶守軍鄭重收起,而這篇發言稿被他小心地折了兩下,放進了貼身的口袋裡,發言結尾的那句話仍然回蕩在胸腔:大浪淘沙,方顯英雄本色,暴雨衝過,更見青松巍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