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哈爾濱20多度的氣溫,吸引著全國游客紛至沓來。享受清涼的同時,更要品嘗一道誕生於哈爾濱且家喻戶曉的美食,它既是美食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聞著酸、吃著甜、外酥裡嫩帶點咸』,很多人已經猜出它的名字了。

說到哈爾濱的地道美食,鍋包肉絕對是榜上有名,而提到制作鍋包肉的鼻祖,則非老廚家莫屬。寫著『濱江膳祖』的牌子,說的就是老廚家的創始人鄭興文,而他獲得這一殊榮也是和鍋包肉這一東北名菜密不可分。
1907年,鄭興文帶著徒弟投奔了哈爾濱當時最高的行政機關道臺府,成了一名官廚。由於道臺府經常要和外國人打交道,所以在菜餚上要盡量照顧他們的口味,在愛人的建議下,鄭興文就把從北京帶來的咸鮮口味的焦炒肉片進行了改良,加入了大量的糖醋,外國人吃過之後交口稱贊。鄭興文將這道菜起名為鍋爆肉,但是由於外國人的讀音不准,一直讀成了鍋包肉,鍋包肉就這樣在哈爾濱源起生根,成為了道臺府的名菜。

味道能讓人記住一座城市,美食更能傳承一方文化。如今,哈爾濱鍋包肉已經香飄四方,成為東北名菜,許多外地游客慕名而來。
老廚家第四代傳人鄭樹國:『哈爾濱鍋包肉這麼好吃,主要是它用了獨特的烹汁技法,把炸好的鍋包肉放在勺裡,在顛翻炒勺過程中把提前調好的糖醋汁淋到熱鍋裡,熱鍋把醋味水分蒸發,激發醋的香味,使得鍋包肉更加爽脆,「聞著酸、吃著甜、吧唧吧唧有點咸」,這個是哈爾濱鍋包肉的特點。』

上百年的發展,鍋包肉開枝散葉形成很多的流派,而且還形成了鍋包系列,鍋包魚、鍋包雞等等,不同版本的鍋包肉遍布哈爾濱的大街小巷。成為了人們腦海中永遠不會消失的味覺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