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搜 索
文化中國行 | 邱淑華:讓東北大鼓薪火相傳
2024-07-14 07:58:07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邱淑華(左三)領銜演出東北大鼓群口曲目《雁歸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黑龍江日報7月14日訊 『下江派』東北大鼓傳承人邱淑華心裡仿佛『有一團火』,致力於東北大鼓薪火相傳,她的『日程表』總是排期滿滿。風塵僕僕地下鄉演出剛返回哈爾濱,她就著手排練已入圍第十三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的新曲目《桂梅賠情》,並專程去北京請曲藝名家、恩師劉蘭芳悉心指導……七月末,邱淑華將赴山西參加全國性曲藝最高專業獎比賽,讓東北大鼓的魅力與傳承發展綻放『新韻』。

  1976年,邱淑華出生在黑龍江省五常市興盛鄉辛家村,那時,五常與吉林舒蘭、榆樹,並稱為『東北大鼓之鄉』。『每逢農閑時節,夜晚田地裡蛙鳴、蟋蟀聲聲,老藝人三弦琴、書鼓一響,韻味十足的東北大鼓開場……』,這個場景成為邱淑華至今難忘的『鄉音鄉情』!4歲癡迷東北大鼓藝術,9歲拜師學藝,口傳心授過程中邱淑華遇到了『三個難題』:『鼓套子』節奏、力度掌控難,兩只手既要快慢節奏不一樣,又需相互配合,鼓點纔能飽滿有力、千變萬化;『說比唱難』,一部長篇大書靠『硬記』熟背於心,難度可想而知;『即興抓唱詞』難,講求『十三道大轍』,須合轍押韻,最考驗綜合藝術『功底』。『熱愛,就會不畏各種困難。』邱淑華如是說。無論是鑽研技藝,還是擔當非遺傳承人使命,從藝40年來,邱淑華執著以求『初心未改』。

  12歲登臺演出,先後師承『三弦一絕』高貴、東北『鼓王』夏曉華、曲藝名家劉蘭芳,並在演出實踐中不斷打磨,邱淑華逐漸形成『聲情並茂、剛柔並濟』的演唱風格,尤以長篇大書見長,聲名鵲起。邱淑華深知『藝術求索從未有止境』,她拜師夏曉華,並由此與非遺傳承『血脈相連』。在夏老師的推薦下,2003年邱淑華考取天津藝術職業學院(原中國北方曲藝學校),成為東北大鼓界首個受過專業訓練的演員。『南有評彈,北有曲校』,在藝術的熔爐裡,邱淑華在表演技巧、表演素質上有了質的飛躍。在校學習期間,她利用每年寒暑假,協助老師夏曉華擔當起東北大鼓藝術保護與傳承工作。鍥而不捨,金石可鏤——2006年6月,以夏曉華、邱淑華為代表的『下江派』東北大鼓『申遺』成功,並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

  欲求木茂者,必固其根本。邱淑華留校任教,傳授東北大鼓、評書、三弦伴奏技藝,8年間培養了辛越、李亭亭、姚雪等一大批弟子,為北方曲藝培育新生力量,邱淑華亦成為東北大鼓藝術主要傳承教師。2008年6月,黑龍江省文化廳授予邱淑華黑龍江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稱號。

  『東北大鼓地域性鮮明,它的根在這片黑土地,藝術傳承與創新,就是要不斷滿足觀眾的需求……』2011年年初,邱淑華調到黑龍江省群眾藝術館。她一直堅持演出、教學實踐,並為東北大鼓傳承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她汲取東北民歌、地方小調等藝術元素,創新曲牌《采桑》《東腔》及緊打慢唱的《流水板》《慢西城》等,使東北大鼓曲牌多樣化,人物塑造更具張力;她把前奏曲和間奏曲融入『現代元素』,如《清官頌》前奏揉進了電視劇《包青天》旋律,既不失東北大鼓風格又有新意;她借鑒民歌、戲曲發聲方法,形成清脆柔美、甜潤流暢的演唱方法;集體創作的東北大鼓群口曲目《天上人間冰雪情》,獲黑龍江省第十三屆『群星獎』金獎……在創新曲牌、演唱方式、表演方式上,實現了『有序、適度』的突破。

  欲求流長者,必浚其泉源。『非遺保護刻不容緩,只有守護好東北大鼓的根脈,纔能更好地傳承創新……』對此,邱淑華感觸頗深。2011年,她三次登門拜訪78歲的『下江派』老藝人韓永田,采錄其代表作《月唐傳》全本,留下了彌足珍貴的音像資料。她說:『有時我從睡夢中驚醒,生怕錯失了「爭分奪秒」的機會。』為了避免人走曲散,邱淑華自費2萬元采錄老藝人高貴、李海田60多種東北大鼓三弦伴奏曲牌;自費5萬元挖掘東北大鼓曲目書目……這一切,都成為了非遺傳承不竭的『精神動能』。

  2014年,恩師夏曉華病故,邱淑華獨自擔當起『下江派』東北大鼓傳承人重任。只要有益於東北大鼓傳承,她就不遺餘力:采用巡演、大篷車等多種形式,傳播普及東北大鼓藝術;開辦『下江派』東北大鼓傳承基地,2015至2018年期間,自籌資金2萬元,舉辦了3期傳承人培訓班,培訓50餘人次。演出、教學之餘,邱淑華發表《東北大鼓的緣起》《東北大鼓的傳承發展》等10多篇論文,正在撰寫的《東北大鼓理論教材》《東北大鼓三弦音樂教程》,出版後將填補我國東北大鼓理論著作的空白。2018年,邱淑華被評定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聚焦新時代、新風貌,彰顯真善美的『藝術永恆主題』。2023至2024年,邱淑華先後創編、表演東北大鼓新曲目《雁歸來》《桂梅賠情》,講述從黑龍江走出去的兩位傑出女性——馬旭勤儉一生,卻為家鄉捐款1000萬元助學,張桂梅以『教書救人』為己任,幫助大山裡的女孩子讀書改變命運的動人故事。

  非遺傳承再譜新篇,『大鼓新韻』描繪出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一筆的確精彩。

責任編輯:宋蔚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