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7月29日訊 大慶油田累計生產原油突破25億噸。這是什麼概念?在鐵人王進喜紀念館,講解員田靜給出了具象化解釋:『用荷載60噸的油罐車裝滿,可繞赤道15.6圈;以全國14億人口計算,相當於全國人均1.78噸。』
2023年,大慶油田成績單依舊『硬核』:原油實現連續9年3000萬噸硬穩產,天然氣生產實現連續13年快增長,穩坐中國石油第五大氣區。
就世界同類油田而言,穩產期最長12年,短的只有3年至5年。歷經60餘年開發建設,大慶油田仍然保持澎湃動能,創造出一個個奇跡,刷新一項項紀錄,這背後離不開科技創新的強力支橕。
大慶油田的高質量發展史,恰恰驗證了新質生產力為培育發展新動能賦予了持久生命力。
從『0』到『1』
以新質生產力賦能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
在大慶油田岩心館,一列列岩心標本見證著油田的勘探歷程。
『石油其實藏在比頭發絲還細的岩石縫隙中,我們要做的是用科技手段,把石油從犄角旮旯「榨」出來。』岩心館講解員冀曉珊,將石油開采的過程描述得極具動感。
石油界將油井自噴稱為一次采油;當地層能量不足時,需人為補充能量,通過注水將油『擠』出來,為二次采油;隨著油田不斷開發,需要依靠化學劑把油『洗』出來,稱為三次采油。
石油開采如登山,越往上爬越艱難。提高采收率是支橕原油高質量穩產的關鍵核心技術之一。錨定這一目標,幾代大慶油田人全力攻關,緊握科技自強主動權。
上世紀90年代末,三次采油技術被『卡脖子』,油田人奮力攻關,經過數千次實驗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大慶油田化學驅油技術助力大慶主體油田采收率突破60%,引領了世界石油行業化學驅油技術的發展。今年初,大慶油田化學驅油技術研發團隊被授予『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稱號。
針對化學驅油難以采收的剩餘油,大慶油田創新微生物驅油技術。正在攻堅枯竭油藏轉化為氣藏的微生物地下煉廠技術,油田采收率有望突破80%大關。
『大慶底下找大慶』是幾代油田人的夙願。大慶油田在深耕常規油氣的同時,開闢新賽道,積極尋找非常規接替資源。
大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頁岩油研究部署項目經理部經理、松遼勘探研究室主任張金友,自2009年入職後,勇闖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的『無人區』。他帶領團隊在全球范圍內首次實現非常規油氣資源新類型從『0』到『1』的歷史性重大戰略突破,為百年油田建設找到了『大糧倉』。
『目前,我們在原位成藏理論、地質工程一體化甜點評價技術和有效開發技術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進展。』展望油田未來,張金友信心滿懷。
近年來,大慶油田在多個領域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目前已形成了以新質生產力賦能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的良好局面。油田一次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三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油田勘探開發與『兩彈一星』等共同載入我國科技發展的史冊。
從『1』到『N』
堅持全域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
上午泡在實驗室,下午開會……6月29日,周六,采油工程研究院企業技術專家朱振坤的時間依舊被工作填滿。
大慶油田已進入『雙特高、後油藏』開發階段。發展分層注水技術,實現多油層有效注水是高含水、特高含水期繼續提高水驅采收率的重要手段。到今年6月末,朱振坤團隊自主創新的『第四代智能分層注水技術』已在大慶油田13個示范區現場應用1600餘口井。該技術打破了分注測試工藝天花板,使油藏開發的『眼』和『手』能延伸到地下各個層段,為油藏精准分析提供了強有力數據支橕。
距離采油工程研究院20分鍾車程的大慶油田鑽井工程技術研究院,在科技創新上同樣結出累累碩果。該公司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DQXZ旋轉導向鑽井系統,一舉打破國外壟斷該技術20年的局面。科研項目經理白曉捷帶領團隊十年如一日,自主研制出適用於大慶油田的鑽井頂部驅動裝置,填補了小尺寸鑽機通用頂驅技術空白。
多年來,試油試采分公司緊緊握住打開地層寶藏的『金鑰匙』:自主創新射孔井下穿深檢測技術填補國內技術領域空白,創新應用不動管柱多層壓裂技術實現最大壓裂層數8層。
如今,在大慶油田,數據的『觸角』已延伸至石油生產加工的『神經末梢』。在第一采油廠第三作業區中四采油隊數智集控室,操作員可根據生產管控平臺的數據和生成圖變化,准確判定地面設備的運行狀況和井下作業狀況。
油田數智化轉型發展,離不開數智分公司的實力支橕。大慶油田數智技術公司經理楊斌說:『目前公司在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前沿技術領域取得了關鍵性突破。預計今年底,大慶油田將全面建成數字油田。』
大慶油田始終以『應用一代、研發一代、儲備一代』的科技方針加快科研成果轉化,昇級勘探開發手段,以科技創新助力新質生產力快速高質量發展。
全域創新為大慶油田發展塑造了新優勢。目前,油田多項技術成果已在國內多個同類油田中廣泛應用,對我國原有儲量和產量均佔超70%高含水量油田深度挖掘、進一步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指導作用。依靠科技創新闖市場,大慶油田的海外『朋友圈』已擴展到50多個國家和地區。
從『N』到『N』
構建創新生態體系推動裂變式發展
如果說科技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是從『0』到『1』再到『N』的線性創新過程,那麼構建創新生態體系,則是從『N』到『N』,加速推進油田裂變式發展。
創新是刻在大慶油田人骨子裡的基因。早在油田會戰時期,鐵人王進喜就大膽創新,取得了『並車起鑽』『三泵齊開』『加壓鑽進』等多項技術創新成果。時光流逝,筆鋒流轉。在大慶油田古龍頁岩油鑽井現場,1205鑽井隊依托油田科技創新力量,不斷刷新鑽井周期,並以9.98天創造了頁岩油二開水平井最短鑽井周期紀錄。
在大慶油田,來自一線的小發明、小創造比比皆是。采氣分公司王超博從一名『小白』成長為『龍江工匠』。目前,由他領銜的勞模和工匠創新工作室解決難題年均90多個,累計創效4300餘萬元。
58歲的王樹申是試油試采分公司高級工程師。工作35年來,他參與一代又一代射孔技術的研發與改進工作。在他的印象裡,油田一直走在優化激勵機制,激發創新活力的路上,『油田把創新成果和職工切身利益掛鉤,創新成果影響力越大,獎勵也越高。』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近年來,大慶油田想辦法、出實招,打造開放、包容的創新環境,激勵全員支持創新、參與創新、推動創新。油田聚焦重大工程、重點項目、重要領域生產難題,實行傳幫帶聯合攻關、揭榜掛帥攻關、創新研學攻關等。
『油田打破了條條框框、論資排輩。』奮斗在大慶油田這片熱土,讓試油試采分公司試油大隊副大隊長肖志永感到『有奔頭、有未來』。
大慶過去的發展離不開自主創新,未來發展同樣離不開自主創新。未來,大慶油田將站在發力國之所需、服務國家戰略的高度,蓄滿科技創新源動力,以新質生產力提高核心競爭力,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貢獻大慶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