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是哈爾濱音樂日。作為亞洲唯一一座被聯合國授予『音樂之城』稱號的城市,哈爾濱有著悠久而多元的音樂文化。今天的《文化中國行》,讓我們通過三段旋律,領略這座『音樂之城』的獨特魅力。

1908年,《1812序曲》在哈爾濱奏響,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演奏交響樂。那個時候,哈爾濱剛剛形成現代城市的雛形,西方音樂幾百年的精華,隨著旋律走進了開放包容的哈爾濱,與黑土地上流傳已久的民族音樂融匯共生,寫入城市的基因,伴隨城市一同成長,而當時演奏《1812》序曲的樂團,正是『中國第一支交響樂團』,也就是我們眼前的哈爾濱交響樂團的前身。可以說,這是哈爾濱百年音樂發展史的序曲,也拉開了東西方音樂交融的序幕。
哈爾濱交響樂團藝術總監湯沐海:『音樂是展現精神面貌的藝術。哈爾濱在全中國都是首先和西方音樂、西方文化接觸的,我們在用音樂的語言表達歷史,表達人類精神的光輝。』

一首《革命人永遠是年輕》,已經傳唱了半個多世紀,它是從哈爾濱走向全中國的。這首歌是新中國第一部民族歌劇《星星之火》的核心唱段,而《星星之火》1950年首演就在哈爾濱。這部歌劇是用西方歌劇的外在形式,融合了東北民族民間音樂、地方戲、曲藝說唱等音樂風格,形成了激勵幾代人的紅色旋律。是中國歌劇史上重要的裡程碑作品。
哈爾濱音樂博物館館長苗笛:『一百多年來,紅色音樂在我們這個城市,形成了一條浩蕩的歷史長河。共產黨早期的領導人瞿秋白在哈爾濱第一次聽到了那首雄壯的《國際歌》。解放戰爭時期,延安的大批藝術家來到了哈爾濱,做了大量的文化的創作工作。哈爾濱給新中國、給今天我們崛起的中華民族,確實帶來了巨大的貢獻,作為哈爾濱人深感自豪。』

在哈爾濱的松花江畔,如果聽到《浪花裡飛出歡樂的歌》,就像看到了一位位音樂家從這座城市走向全國。一首首旋律隨著松花江的浪花翻湧而出。音樂,在這裡經歷了從初創到成熟的蝶變、從專業到大眾的普及,已經成為哈爾濱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8月6日被設為『哈爾濱音樂日』,有著60多年歷史的『哈爾濱之夏』音樂會,成為中國三大音樂節之一。哈爾濱大劇院、音樂公園等等音樂主題的地標建築游人如織。行走在哈爾濱街頭,常常可以看到民間音樂表演。他們唱著與這座城市有關的歌,唱著越來越美好的時代和生活。
音樂表演者賈綏鶴:『哈爾濱的音樂氛圍非常好,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來這唱歌,也可以跟我們一起唱,互相交流一下音樂挺好的,挺放松的。』

黑龍江省藝術研究院教授劉學清:『哈爾濱的底蘊和群眾的基礎使得我們哈爾濱市民的精神生活特別豐富,於是纔有了『哈爾濱之夏』音樂會以及諸多的音樂表演此起彼伏地開展起來,因為流淌在群眾血液中對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向往這樣一種力量,音樂事業勢必會循著良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