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創建了密山市兒童康復中心,於姍姍傾盡所學所長幫助自閉癥、智力發育障礙等特殊兒童,她為幾百個『小天使』橕起了一片藍天。截至2024年,於姍姍救助的足跡遍及雞西市六區三縣以及牡丹江、佳木斯、大慶、雙鴨山、七臺河、綏化等10餘個市地,她本人也因此獲評2024年第一季度『龍江好人』和2024年第二季度『中國好人』黑龍江省候選人。
2012年,於姍姍從哈爾濱醫科大學康復醫學系畢業,進入了哈醫大公共衛生學院從事自閉癥兒童康復工作,一乾就是三年。秉持著『對每一個孩子負責』的信念,她將全部身心都投入到自閉癥兒童康復上,白天在學院陪伴孩子們,晚上回家查閱資料和書籍,根據孩子們的具體情況給出適合的治療方案。
2015年,於姍姍正處於事業穩定上昇期。她從一位小患者家長處得知,因為自己的家鄉密山市沒有特殊兒童康復機構,孩子的父母只好帶著他長途跋涉到外省就醫,幾年來承擔了上百萬元的治療費用。不顧同事和家人的勸阻,她毅然辭去高薪的工作,在自己80平方米的家中,開啟了特殊兒童公益救助之路。
『特殊兒童的日常訓練主要是提高其認知、語言與社交能力,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於姍姍說。想要讓康復中心的孩子們認識一件物品,往往需要教導幾十遍上百遍。自閉癥的孩子大部分時間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他們可能隨時不受控制地哭鬧,在地上滾來滾去。這時於姍姍總是不厭其煩地將孩子抱在懷裡輕輕哼唱,孩子們的情緒很快平穩下來。
在她的努力下,乾預一個月,孩子們終於有了對視;重復兩個月,終於學會了拍手;教了無數遍,終於喊出了第一句『媽媽』。
前來就診的特殊兒童越來越多,超過了接待的極限。看著前來求助、卻無處安置的家長和孩子,於姍姍下了新的決心。2015年10月,她將准備結婚的積蓄傾囊而出,將康復中心搬到了200平方米的門市房。『房子裡有一扇落地窗,每到午後,孩子們在窗前嬉戲休息,陽光灑在他們的小臉上,那一刻,我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於姍姍說。
2016年,就診患兒仍然在不斷增加,200平方米的房子已無法滿足需求。於姍姍又頂著巨大的經濟壓力,租到了1700平方米的場地。她親自參與設計,建起了設備設施齊全、訓練場地完善的多功能康復中心:感統教室裡,多樣化器械讓孩子們在玩耍中得到鍛煉;個訓室裡,一對一的個性化訓練讓孩子們逐漸克服障礙;多功能大廳裡,孩子們在歡聲笑語中參與集體活動,感受到人際社交;家長等待區不僅有舒適的座椅和溫馨的書籍雜志,還安裝了視頻監控系統,為家長實時反饋孩子們的狀況。最暖心的是綠草如茵的戶外活動場地,孩子們在這裡奔跑、跳躍。夕陽西下,天邊染上一抹金紅,於姍姍靜靜地望著這一畫面,臉上寫滿了笑意。
同年,密山市兒童康復中心被評為省級定點特殊兒童康復服務機構。『這意味著,所有前來康復的孩子都可以免費進行康復訓練,我替每一個特殊兒童家庭感到開心,這對我的工作來說是最好的回報。』於姍姍說。
截止到2024年,密山市兒童康復中心先後救助了530多名殘疾兒童,為家長提供免費康復諮詢服務560餘次,線上線下科普人數達2萬餘人。救助的患兒中,有85%可以回歸到普通幼兒園和普通小學就讀,15%進入特殊教育學校,康復有效率達到100%。
於姍姍深知,單純地救助特殊兒童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要預防此類殘疾的發生,首先要提高家長的認知。
她積極對接殘聯、婦聯等部門,多次舉辦講座和公益科普活動,不僅幫助家長們學習了解並具備早期篩查的能力,更讓特殊兒童能在最佳黃金年齡得到及時的救助。
在繁重的工作間隙,於姍姍親自組織並主持對康復中心教師的定期業務培訓。她不但分享國際先進的康復理念和技術,還結合本土實際情況,設計了一系列實操性強、效果顯著的培訓課程,確保每位教師都能掌握最新的康復方法,為特殊兒童提供更為精准、有效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