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齊齊哈爾
搜 索
縣校結緣 科技興農
2024-08-13 09:00:2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吳玉璽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大豆田。

  付國裕給試驗田裡的向日葵套袋。

  劉樹合展示紅樹莓。

  在甘南縣東陽鎮聯合村,村民劉樹合家不到4畝地的小園裡種滿了紅樹莓。『我們在東北農業大學專家的幫助下,開始種紅樹莓,去年我家總共收獲4000多斤,收入3萬多塊錢!』劉樹合笑著說。

  自從2019年東北農業大學與甘南縣建立了全面戰略合作關系,甘南縣許多像劉樹合一樣的農戶,通過國家寒地小漿果工程技術中心平臺和首席科學家團隊的技術支持,大力發展紅樹莓種植產業,如今東陽鎮紅樹莓種植面積達1000多畝,年采收量超過500萬噸,帶動村民增收600多萬元。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東北農業大學社會合作與成果轉化中心主任朱志猛深有感觸地說,東北農業大學發揮科研優勢、人纔優勢,與甘南縣開展校縣共建,助推縣域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正是努力實現這一目標的生動實踐。

  A

  脫貧攻堅牽線結緣

  東北農業大學與甘南縣之間的緣分,最早要從脫貧攻堅時期講起。

  2017年6月,朱志猛作為全省首批駐村扶貧乾部,和駐村工作隊其他成員一起來到了甘南縣東陽鎮東發村。到村裡初步了解基本情況後,朱志猛犯了難。『當時村級債務多、發展困難多、貧困人口多,是遠近有名的貧困村。』

  『把貧困群眾當家人,就沒有做不好的事情。』朱志猛介紹,面對這種情況,他與工作隊隊員們一同完成了精准識別、建立檔案、修路、安裝路燈等多項工作,一改往日貧窮落後的面貌。

  為了真正幫助東發村脫貧致富,朱志猛把目光放在了學校研發多年的『東農豆253』上。『東發村旱田較多,佔耕地總面積的60%,其他自然條件也相對適合種植大豆。『東農豆253』具有產量高、油脂含量高、蛋白含量高的特點,並且通過免耕覆秸播種技術可以秸稈還田、整地播種一體作業,降低作業成本。』

  不僅如此,朱志猛和工作隊隊員們還幫助村民注冊成立了大豆種植合作社,打造了『大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精准扶貧模式。在當時我省實施大豆振興計劃的背景下,每畝地實現增收500多元。

  朱志猛曾在駐村日記中這樣寫道:『領著大家看、不如帶著大家乾。在這過程中,我強烈感受到了村民們對脫貧致富的渴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B

  出臺完善合作舉措

  隨著東北農業大學在甘南縣技術幫扶成效顯現,雙方的合作也逐漸緊密。2019年,東北農業大學與甘南縣簽訂《校縣合作共建框架協議》。雙方在甘南縣建立綜合示范基地,依托縣農技推廣中心成立東農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同時成立水稻、大豆、玉米、小漿果、秸稈綜合處理、健康養殖、疫病防控、綜合培訓等11個產業聯盟。

  校縣共建當年,朱志猛就帶領村子積極謀劃紅樹莓種植產業。『樹莓種植具有投入低、收入高、收益期長的特點,我們借助小漿果產業聯盟的力量,邀請了東北農業大學的國家寒地小漿果首席科學家霍俊偉團隊來為村民們做技術指導。』朱志猛介紹。

  2023年8月,校縣共同打造的『東陽鎮寒地小漿果科技小院』項目啟動。依托霍俊偉團隊的技術支持,常年派駐2名以上博士、碩士研究生駐點科研,破解紅樹莓生產加工各環節的技術難題。東陽鎮黨委書記趙樹山告訴記者,截至目前,東陽鎮紅樹莓農戶年均畝收益過萬元,全鎮加工紅樹莓近千噸,產品遠銷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

  C

  科技賦能發展共贏

  東北農業大學農學院研究生付國裕,去年夏天幾乎『長』在甘南縣的向日葵地裡,只為了讓向日葵在這裡再次盛開。

  甘南縣葵花種植歷史悠久,是全國主要的向日葵生產基地,向日葵種植面積最多時達到80萬畝。近年由於田間管理、連作等原因,葵花籽病害流行,甘南縣種植的向日葵大面積感染菌核病,導致不同程度的減產,甚至絕產。付國裕通過雜交育種、套袋、授粉,做向日葵菌核病分離試驗,菌核病的平均發病率得到顯著下降。『2023年試種的820畝向日葵已全部收獲完成,畝產可達160公斤以上。』甘南縣向日葵技術服務中心主任楊艷說。

  2023年4月,東北農業大學與甘南縣共同召開了『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專題推進會,圍繞甘南縣水稻、大豆、葵花、中藥、肉食等產業鏈,匯集東北農業大學科技、人纔力量,持續助力甘南縣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建設。截至目前,東北農業大學14個學院30個科研團隊在甘南縣實施重點項目30項,圍繞甘南縣特色優勢產業,開展適用性農業科技服務。甘南縣主要農作物優良品種覆蓋率達到99%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大幅提昇,讓甘南縣一舉從貧困縣變成全國綠色高產高效行動示范縣。

  甘南縣委書記劉鳳德表示,校縣共建為縣域農業產業注入了科技力量,探索出縣域經濟發展、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如今,東北農業大學與甘南縣的校縣合作模式,已經形成了可復制的高校科技賦能縣域農業發展的新模式,目前已經推廣到哈爾濱五常市、齊齊哈爾富裕縣、牡丹江林口縣、佳木斯湯原縣、大慶林甸縣等縣市。一項項科技成果在黑土地上成功轉化,綻放出了東農科技興農的希望之花。

  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責任編輯:遲灝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