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8月21日訊 哈工大問天艙機械臂團隊骨乾成員馬博宇,一位27歲的年輕人,從科研小白成長為創新能手,並為中國空間站建設作出重要貢獻。
截至目前,馬博宇在包括頂級期刊在內的眾多學術雜志上共參與發表學術論文17篇,擔任國際學術期刊的獨立審稿人80餘次,在『用科研力量創造中國價值』的道路上,展現出龍江新型科技人纔的理想與擔當。
『我始終相信,正確的目標、合理的規劃和持之以恆的努力,是做成、做好一件事的基礎和關鍵。』馬博宇說。2019年,馬博宇如願保送哈爾濱工業大學,師從劉宏院士團隊的謝宗武教授,開始接觸問天艙機械臂這一『國之重器』。他以強烈的求知欲和進取心在機器人領域求索。
『團隊老師每天都要高強度工作14個小時以上,用爭分奪秒來形容毫不為過。』馬博宇感慨地說。空間機械臂涉及機械、電氣、控制理論、優化算法以及物理學等眾多學科。馬博宇全身心地浸潤到浩瀚的文獻中,用堅韌不拔啃下一塊又一塊知識的硬骨頭。秉持著『苦練出真知,精益見實效』理念,通過反復試錯、總結與反思,為問天艙機械臂項目的成功實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小機械臂動作精准,無需微調』,這是航天員劉洋對問天艙機械臂的贊譽,也是對整個團隊及馬博宇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持續攻關的肯定。
『於我而言,一項關鍵任務就是設計問天艙機械臂的運動規劃算法,為機械臂輔助航天員開展出艙活動提供技術支持。』馬博宇介紹。
抽思想之絲在星空劃線。他與導師謝宗武、師兄劉陽等人對問天艙機械臂的每一項關鍵技術進行反復的理論論證和嚴格的實驗驗證。無數個通宵達旦,他們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題。
面對復雜的空間站外表面環境和機械臂安全且高精度的作業需求,馬博宇參與研發了問天艙機械臂地面仿真模擬系統,並對機械臂的在軌任務開展了更為深入的分析和推演,制定了多項預案,不斷優化機械臂的運動軌跡。所有問題全部被消滅在了地面上,終於設計出能夠確保問天艙機械臂及航天員安全作業的最佳軌跡。這一創新成果顯著提昇了機械臂的智能化水平,助力航天員出艙活動及空間站載荷照料等各項任務圓滿完成。
2022年7月24日,問天艙機械臂成功發射入軌,到目前為止圓滿完成了全部既定任務。
科研賽場上,馬博宇是熠熠閃光的『新星』,體育賽場上,他同樣是自信自強的陽光男孩。『我喜歡馬拉松運動,人生和科研都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體育精神在科研路上一樣適用,做科研更要有乾勁、敢拼搏!』馬博宇說。
在科研的道路上彰顯一臂之力,擎起家國重擔、再造國之重器。馬博宇在青春的賽道上跑出了時代風采,跑出了龍江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