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8月26日訊 在雞東縣永安鎮內,一座像鍋盔一樣的山峰靜靜地臥在離331國道不遠處的永政村西北部。這座山因山體似倒扣的鍋盔而得名,是一處集漢魏時期遺存及渤海國時期山城、遼金時期繼續沿用的古遺址,其主體文化遺存以渤海國時期山城為主,保存現狀較好,遺址面積13.4萬平方米。
鍋盔山山城遺址地處穆棱河流域,地處渤海國的北部邊疆,地理位置特別重要,是黑龍江東部地區規模較大、保存較好的渤海國時期山城城址,對研究渤海國邊疆戍衛以及該區域歷史沿革、民族遷徙、生產方式等具有重要意義。
在原雞東縣文物保護中心主任李鐵的帶領下,記者一行徒步爬上這座海拔300多米的山峰。李鐵是研究鍋盔山山城遺址的行家,他告訴記者:『鍋盔山城址保存完好,通過鍋盔山城址留給我們的信息,為我們研究1200年前的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證據,同時也為雞東留下了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處寶貴的古代文化遺產。』
鍋盔山山城遺址坐落在山的頂部,城牆沿山體頂部邊緣處順山勢構築,平面呈南北較長的不規則長方形,城址佔據了全部山頂較平緩處。城牆為石砌,『乾打壘』法砌築,砌石之間無黏合材料,全長1333米,寬4米~9米,高2米~7米。城牆設有馬面13個,根據地勢和方位不同,馬面間距不同。
城內地表遺存有古井、飲馬坑、居住址等遺跡,出土文物為漢魏、渤海及遼金時期遺物,其中,國家一級文物金代『上京路萬戶發字號印』、國家二級文物金代『雙魚銅鏡』、國家三級文物渤海國時期『鐵矛、鐵箭鏃』等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遺址東側建有一條古棧道,城門建在東側古棧道中段。從東門入城不遠,有水井址,平面底部略呈八角形,上部後經整修,略呈圓形,直徑1.5米,現存深度7米,井水清澈,至今尚可飲用。1994年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井址進行了發掘,井內出土了近百件渤海文物。
城內有俗稱『飲馬坑』的遺跡,平面呈圓形,直徑18米,坑壁石塊砌築,經年不枯,應為蓄水坑遺址。在城內南部,井西南部區域,發現了遺跡數十處,可分為有礎石的建築址和半地穴房址兩種。
鍋盔山山城遺址周邊出土了大量的漢魏時期石器,與周邊漢魏時期文化遺存相同。由此可見這一區域已經有了早期農業,並起到較大的輔助作用。同時,還出土了大量渤海國時期、遼金時期文物,如銅器、鐵質兵器、泥質陶片、瓷片等。
在渤海國時期,由於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開始在此築城設防,有學者根據該城址規模、位置,研究推測可能為渤海國東平府所在地,或為東平府下轄的州、縣、治所。至金代,鍋盔山城仍在沿用,屬上京路萬戶所轄,萬戶是金初設置的世襲官職,統領千戶、百戶,可見鍋盔山城址在渤海國時期以後的金代,同樣也有著重要地位。
『以物見物,透物見人』,鍋盔山山城遺址在較為復雜的歷史背景下構築而成,它融合了當地民族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充分體現了當時勞動者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依托當時的條件,建成了獨樹一幟的防御性山城。根據專家的分析,鍋盔山山城遺址以城牆、馬面組成的交叉防御系統,是中國古代軍事技術特別是根據具體地勢構築防御體系的實證和典范。山城遺址地處粟末靺鞨的北部邊疆,其戍邊衛疆特征明顯,其馬面分布東北密、西南疏,且北部城牆建在斷崖之上,更加突出其防御的重點方向來自北方,山城的唯一城門在東側,馬面間隔相對密集,同樣突出其防御性質明顯,為研究渤海時期軍事駐防和軍事防御提供重要資料。
鑒於鍋盔山山城遺址重要性,雞東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鍋盔山山城遺址的文物保護工作。2019年10月,鍋盔山山城遺址被國務院核定並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