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1日電 3月20日,哈爾濱國際會展體育中心人流湧動。
帶著對人纔的強烈渴求和開發合作的誠意,上海、江蘇、浙江、遼寧、吉林、黑龍江六省(市)的人事部門在此間聯合簽署了《『東三省』與『長三角』人纔開發合作協議》。
作為『標新立異』之舉,此協議的簽署,被前來參加儀式的國家人事部領導深刻地概括為:這是人纔開發合作交流中一個新的跨越,標志著人纔開發已由地緣性區域合作向跨區域戰略性合作邁進。
事之所興,貴在人為。透過熱鬧的簽約場面,我們似乎感受到了一股開明開放,人盡其用的氣息,正在隱隱昇騰。
『東三省』與『長三角』結構性差異———凸顯人纔優勢互補性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最具活力和競爭力的經濟區域之一,金融、保險、生物、信息、輕工、外經外貿和服務業發達,非公經濟發展快,在現代金融、經營管理、法律等領域集聚了大量高層次、復合型人纔,在人纔培育、使用方面有良好的機制。『東三省』工業基礎雄厚,東北的能源、鋼鐵、裝備制造等工業企業多,國有經濟比重高,在專業技術人纔隊伍上主要是工程技術人員實力佔優,農業技術人員多,高技能人纔數量多、素質高。兩大區域的產業布局、所有制形式和人纔隊伍等方面結構差異性大,人纔優勢具有較強的互補性。
省人纔中心提供的一份人纔隊伍資料則直接顯示出了兩區域間人纔優勢的互補性。東三省工程技術人員總量為42萬多人,比長三角36萬人多出近6萬人。東三省農業技術人員8萬多人,比長三角多近3萬人。東三省科研人員1.6萬人,比長三角少1000人。東三省教學人員113萬多人,比長三角少6萬人。國家最新人纔競爭力排名,上海、杭州、南京分別為第2、4、8,哈爾濱、長春、沈陽分別為第15、26、30。
素質低、結構性矛盾、流失嚴重———我省人纔亟待『強筋壯骨』
據介紹,改革開放以來,我省的人纔隊伍建設取得了一定成就,初步形成了一支有一定規模的人纔隊伍,總量達290多萬人。其中,有兩院院士27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90人(不含中直單位),省級優秀中青年專家305人,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人員2369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人員992人。但與『努力快發展、全面建小康』及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著不相適應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人纔隊伍素質不高。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僅佔人纔總數的19.8%,具有高級職稱的僅佔專業技術人纔總數的9%。二是人纔隊伍的結構矛盾比較突出。教育、衛生類專業技術人員佔了全省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的47%,而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現代醫藥、環保等工程類專業技術和復合型創新人纔整體性短缺。絕大部分專業技術人員集中在國有單位,一半以上的人纔集中在省直和哈、齊、牡、佳、大等大中城市。三是人纔流失嚴重。近兩年,我省每年省內生源畢業的大中專畢業生約為3萬人,出省就業的達0.5萬人,且多是本科以上;考到外省的學生每年0.9萬人,回省就業的僅為0.3萬人左右。
定原則,建制度———『六邊』協議送來人纔湧流的『陽春』
采訪中,省人事廳一位負責人認為,《『東三省』與『長三角』人纔開發合作協議》的簽署,無疑會加速人纔合理流動與交流合作,將使人纔的潛能和創造力充分湧流。
根據協議框架,兩區域將本著平等自願、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利互惠的原則開展工作。六省(市)人事廳(局)由主要領導組成協調小組,落實人纔資源開發的問題和項目。將指定聯絡人和職能處室,推進兩大區域間的合作深入開展。
合作內容主要集中於:建立高層次人纔共享機制,組織開展高級專家互訪。通過掛職鍛煉、任職交流等形式進行公務員互派交流。采取互設分支機構等多種形式,共同培養各地緊缺、急需的人纔。六省(市)及省轄市(地)、縣(市)人纔中心提供的以人事檔案為依據的各類證明互認有效。政府人事部門發放的繼續教育資格證書互認有效。建立人事代理互助制度,為到合作區域工作的各類人纔提供相關人事代理服務。實現合作方人纔網站鏈接,適時聯合舉辦網上人纔交流大會。互為對方培養和交流技工人纔。為兩大區域間優秀農村人纔建立聯系。對人纔人事理論進行綜合性或專題性合作研討,實現科研成果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