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1日電 記得去年亞洲資本論壇首屆中國東北(鏡泊湖)論壇上,一位著名的經濟學家告訴記者,農民問題是中國目前的根本問題。而目前中國的農民問題,就是農民就業問題。
去年和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強調一個詞——『勞動力轉移』。把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是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從而促農增收的一個主渠道。
的確如此,去年牡丹江市轉移農村勞動力24.2萬人,佔農村勞動力總數的43.2%。農民人均勞務收入達到1224元,佔農村人均純收入的34%。
從農民想走不敢走,到通過各級政府宣傳、組織後農民想走就走,到不想走的農民也走,再到徹底走出去,這個『走出去』經濟的不斷發展,讓農民看到實惠。今年,我市勞動力轉移在量的積累下,要讓這個『走出去』經濟跑起來。
然而不可忽視的是,雖然我市在勞動力轉移上取得一定成績,但仍存在部分農民缺乏意識、資金有困難、子女上學問題、維權等問題。要想讓走變成跑,就必須加強動力。
這動力之一,就是加強訂單培訓,提高農民素質。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以前一些農民以為不用培訓也能出去乾活,出現了『培訓學校招生難,農民就業學習難,用功單位招工難』的三難現象。
今年,我市將繼續采取多種方式開展引導性培訓,堅持以需定訓,開展訂單培訓。據說,國家和省還將提高『陽光工程』和『省百萬農民工培訓工程』的投入力度,我市也將加大這方面的投入,這將更加夯實我市培訓工作的基礎,更多農民的技能將得到提高。
大力發展培訓,自然要有好的培訓學校。今年,我市將重新對這些學校進行資質認定,並對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建立功能完備的技能培訓體系。據說,這些學校有了資質還不行,還要保證『學員』的就業問題。
這動力之二,是抓對接、建基地。一方面是廣闊的市場,另一方面是眾多的農村富餘勞動力。如何將兩者進行對接,則靠我市各級政府的組織。
今年,我市將堅持政府組織,社會力量參與,多路並舉。不僅要廣泛聯系用工單位,同時要為農民工維權。
這動力之三,就是創造有利於農民工進入牡丹江就業的環境。通過強化領導、維護權益、資金支持、提供信息和排懮解難,為發展勞務經濟提供保障。
都說今年我市的勞動力轉移仍是促農增收的亮點之一,有了三個動力,相信我市的走出去經濟會跑起來,用加速度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