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2日電 一場改變現行財政管理體制的改革———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在龍江大地展開。改革分為收和支兩項內容:即非稅收入收繳改革和國庫集中支付改革。3月,黑龍江省所有省直預算單位全部納入財政國庫集中支付改革范圍,至此110個部門1907個預算單位全部由財政『買單』。
非稅收入收繳改革,核心內容就是使用統一規范的非稅收入票據,取消執收執罰單位的收入過渡賬戶,通過國庫單一賬戶體系及時繳入國庫或財政專戶。即單位開票、銀行收款、財政統管。非稅收入收繳改革的有效實施,可以縮短非稅收入的入庫時間,規范非稅收入的繳撥方式,制約了執收執罰單位坐收坐支現象的發生,從而使財政宏觀調控能力大大加強。
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就是『機關點菜、財政買單』,是建立以國庫單一賬戶體系為基礎的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具體說來,就是財政部門設立一個統一的國庫單一賬戶體系,各單位收支活動全部在國庫單一賬戶體系下進行,財政資金不再撥付到各單位的原賬戶中,單位原有賬戶將撤銷。各單位未發生實際支付業務前,財政資金只保存在國庫單一賬戶〔即人民銀行國庫(以下簡稱國庫)〕內,單位需要支付款項時,通過直接支付或授權支付兩種方式將財政資金支付到商品、勞務供應者或用款單位。單位是只見數字不見錢。
原體制『小金庫』易發腐敗案
原來的非稅收入收繳和財政性資金繳撥主要是通過征收機關設立多重賬戶,層層上繳、分散進行。這種管理體制下,大量非稅收入資金沈淀在各部門和單位,經常被截留、擠佔或挪用,坐收坐支現象非常嚴重,因此引發了許多腐敗案件。同時,資金流經環節過多,運行效率和使用效益大打折扣。原有體制下,部門是否擁有收費和罰款權,收的多少和罰的多少,直接影響部門經費開支和職工福利待遇水平。結果,各部門爭著承擔收費罰款職能,沒有收費罰款權且責任不明確的職能,各部門推來讓去。
原來財政資金撥付方式是依據年初的預算將資金撥付到各單位賬戶中,單位收到資金時並不意味著實際支付業務的發生,財政資金的流轉缺乏有效、及時的監督,大量財政資金沈淀在各單位,截留、佔用和私設『小金庫』等現象時有發生,容易引發腐敗案件。改革財政國庫管理制度勢在必行。
新制度集中收支源頭治腐
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的目的是建立以國庫單一賬戶體系為基礎,資金繳撥以國庫集中收付為主要形式的現代國庫管理制度。具體講,就是將所有財政性資金統一納入國庫單一賬戶體系管理,收入直接繳入國庫或財政專戶,支出通過國庫單一賬戶體系直接支付到商品和勞務供應者或用款單位,嚴格遵循『收支兩條線』的原則。
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改變了財政資金的流動方式和預算單位的用款方式,規范了資金繳撥方式。在收入方面,按照『統一票據,單位開票,銀行代收,財政統管』原則,改革非稅收入收繳制度,其好處在於能夠實現收與繳的分離,執收執罰單位只開票不見錢,從而有效防止坐收坐支等違紀現象的發生;在支出方面,取消財政性資金撥付的中間環節,支出通過國庫單一賬戶體系直接支付到商品和勞務供應者或用款單位。具體程序是預算單位根據部門預算編報的每月資金使用計劃,經財政部門批復後,單位填票國庫付款,這樣可以使財政部門能夠實時監控到預算單位支付的每一筆款項,增強了財政資金使用的透明度。
省財政廳介紹,國庫集中收付制度使出納環節高度集中,最大限度地防止用款單位對財政資金的擠佔、挪用和截留,由原來的事後監督改變為事前、事中、事後全過程監督,有利於從制度和源頭上防止腐敗。
健全監督機制確保財政資金安全
實行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是以『三權不變』為前提,即不改變預算單位的資金使用權、財務管理權和會計核算權,而不是財政集權,預算單位的權利沒有縮水,該用的錢一分不少,而且使用更方便了。
我省為保證此項改革順利進行,建立健全了監督制約機制。財政國庫集中收付業務采取財政部門內部監督和人民銀行、審計部門、監察部門等外部監督有機結合的方式。省財政廳對執收執罰單位非稅收入收繳和預算單位財政性資金使用進行有效監督,建立健全財政國庫收付執行機構的內部監督制約機制;中國人民銀行哈爾濱中心支行國庫部門充分發揮對財政庫款撥付的監督職責,對代理銀行代理財政收付業務進行監管;省審計廳結合財政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利用網絡信息系統,對非稅收入收繳和預算執行情況進行日常監督和年度審計檢查,確保財政資金科學使用、安全管理。
實行國庫集中收付,增加國庫資金的沈淀,增強了省級財政的財力,使政府知道有多少錢可以用,可以從容調控資金辦更多與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事。財政收入就是納稅人的錢,這場改革的實質就是管好、用好納稅人的錢,打造透明政府,堅決查處設立『小金庫』、賬外賬、違規開設銀行賬戶等財經違紀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