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2日電 上個世紀初,中東鐵路建成通車,隨著俄國殖民主義者的侵入,大量的外國商人也相繼涉足哈爾濱,外來文化也沿著中東鐵路源源流入哈爾濱,這裡成為僅次於上海的,頗具名氣的遠東大都會。從1898年城市始建至今,哈爾濱的發展速度是驚人的。從1925年到1930年間外國僑民多達8萬人,其中主要是蘇俄僑民。有關資料記載,1934年,有日本、英國、美國、蘇聯、捷克斯洛伐克5個國家在哈爾濱設總領事館;有德國、意大利、法國、比利時、荷蘭等國家在哈設領事館。哈爾濱曾一度是27個國家或地區的僑民聚居地。殖民者為了誇耀財富、勢力與雄厚的資本,競相以該國最好的技術方式和最流行的風格式樣,建造了大批公共建築和居住建築。哈爾濱是在一個短時期間,『暴發戶』式地匯集了幾十個外來民族帶來的東西方建築文化的優秀成果,它們交匯展現在哈爾濱,留存在哈爾濱,這些成群成片集中體現的燦爛的世界建築文化的遺產,曾使哈爾濱成為令人矚目的著名城市。
哈爾濱建城伊始,正逢西方國家流行折衷主義建築思潮,一些歐洲移民的建築師很自然地把這種思潮帶進哈爾濱。在移民建築師中,以俄國建築師為多數。由於沙皇俄國當時比較崇拜法國文化。許多俄籍建築師到法國留學,或者請法國建築師去俄國建築設計,因而俄羅斯建築一直受法國文化影響。在哈的移民建築師也莫不如此,這就形成了哈爾濱建築藝術的更豐富的內容。在同一時期內,巴洛克(中央大街教育書店等)、古典主義(南崗區頤園街1號等)、文藝復興(秋林公司等)、浪漫主義(市第13職業中學等)、折衷主義(哈爾濱鐵路文化宮等)、新藝術運動(省博物館等)、現代建築(哈爾濱國際飯店等)、中國古典(極樂寺等)、伊斯蘭教建築(道外清真寺等)等東西方建築藝術流派,交叉出現,各顯風流。早期城市建設者們,將『東方莫斯科』作為他們塑造的城市形象的目標;將『東方巴黎』作為建築的藝術楷模。應該說,哈爾濱的城市大規模建設,從一開始就是高起點的,促使哈爾濱迅速步入了現代城市的行列。這些近現代外來建築文化精品出現在世界的東方,使哈爾濱成為具有相當規模的世界少見的匯聚人類建築文化精粹的『博物館』。這些作品為後人了解、認識人類在建築文化上的發展和成就提供了生動的實物標本。其留存至今,是一筆特殊的歷史文化遺產,值得研究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