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佳木斯3月30日電 樺南縣『窮』出名,是佳木斯市最早戴上全國貧困縣帽子的縣。
樺南窮,窮在地處半山區,地少人多,自己人走不出『山窩窩』,農業做不大,工業做不強,外面人當然不願來。
山還是那個山,地還是那塊地。近兩年,這裡卻是山生金,地生錢:全縣新上項目93個,投資額23億多元,其中億元以上項目6個,項目全部達產後年可實現產值30億元,利稅3億元。去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均達到兩位數增長勢頭。
『為什麼發達地區敢想的事我們不敢想?為什麼發達地區能做的事我們不能做?』兩年前,樺南縣新一屆領導開始捫心自問。他們追蹤溯源,找到病根:怕自己吃虧,怕別人賺錢!
看著『滿目瘡痍』的國有企業,樺南人認識到,不能再摟著這些病入膏肓的孩子了,要把它們放飛。可這些『病』孩子誰要啊!
先賣,賣不出去就租。樺南決策者有科學的發展觀:不影響全縣可持續發展,不破壞當地生態環境為前提。此舉使35戶國字號企業兩年內活了起來,其中11戶國企通過改制引進項目資金3億多元。
樺南縣城吃水難,老百姓記憶猶新:一到年節,用水量大,縣裡就得派消防車定點送水,百姓提壺拎桶排隊打水。自來水一直是樺南縣撓頭的問題。不但部分自來水指標超標,政府還得每年拿資金補貼自來水公司。如今,北京多元公司承包經營縣自來水經營權20年,投資2500萬元建飲用水淨化廠,政府沒花一分錢,居民喝上了符合標准的『長流水』。
山東濟寧嘉冠油脂廠與縣宏安農副產品公司聯合投資3000萬元買斷負債累累的縣油廠,一次性拿出660萬元對原有職工進行身份置換,並返聘回100多名職工。大豆加工由過去的日加工200噸擴大到500噸,還增加了色拉油等新項目。
樺南山多,當地有一句順口溜:『五山半水四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山曾一度制約了樺南發展。可就是這山,如今卻給樺南帶來無盡的財富。
樺南縣域儲有石灰石、鐵礦石、煤等多種礦產資源。兩年時間,樺南圍繞本地特有資源,相繼開發擴大了水泥、鐵粉、焦炭、煤炭等深加工項目。
樺南縣孟家崗鐵礦1969年上馬,1979年停產。200多名職工放假,豐富的鐵礦資源一直在地下沈睡。2002年,樺南縣抓住全國鐵礦業昇溫契機,支持企業外賣。由於讓利於人,孟家崗鐵礦很快便以1000萬元價格賣給全國民營企業100強之一的唐山建龍礦業集團。經過一年多建設,建龍礦業集團投資1億元興建的年產40萬噸鐵精粉項目於去年順利達產,年可實現產值2.4億元,利稅5500萬元。
此外,樺南縣堅持圍繞農業抓工業,兩年來,全縣新上涉農項目26項,總投資1.2億元,拉動了農業穩產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