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5日電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千百年來,世事變更,但中國人的清明節依然如故。
世界各地的民族都有紀念逝去親人的節日,或者叫『父母節』,或者叫『鬼節』,或者叫『哀思節』,惟獨中國以節氣命名,似乎少了些血脈親情的聯接,多了些對自然規律的尊重。然而,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清明的紀念中對血脈相連的親情的感懷和維系卻是遠遠高於祭奠先人的形式意義的。
掃墓、踏青、家族相聚,這幾個方面是互相交融、不可分割的。正是這種祭奠先人的形式構成了中國文化的獨特景觀。在急劇變化的社會秩序中,我們從祭掃烈士陵園到懷念故祖先人,大到為國家捐軀的烈士,小到一家一戶的長輩親友,在清明的祭掃中,我們期待的究竟是什麼?是社會的和諧和家的和諧,是對過去奮斗的肯定,和對將來奮斗的激勵。在對已故親人的懷念中,我們明了,他們所渴望的和曾經從事的事業要在我們身上繼續。
也許因為如此,許多的傳統節日在被淡忘的時候,這又一個清明,我們不能忽略。
儀式固然重要,但是在祭掃的儀式中清洗一下自己的心靈,可能更為重要。死者長已矣,生者常戚戚。
從過去的紙紮手表、自行車、縫紉機『舊三大件』到電腦、轎車、別墅『新三大件』,從紙私人醫生、保安、高爾夫球場,甚至連紙『偉哥』、『安全套』也成為人們為先人准備的祭品,後人對先人的關懷可謂無微不至。一些不厭其煩的生者甚至為死者准備了紙保鏢、紙保姆、紙小姐和紙二奶。還有不少官員『率先垂范』,聲勢浩大,浪費驚人,影響極壞。
如此紀念那些逝去的人們,難道能夠讓活著的人更加安心嗎?只恐怕這些強加的『需求』,未必能使地下的先人睡得安穩吧?
如果我們在親人的墓碑前,能夠了解到人終有一死,能夠少一些欲望,多一些作為,少一些無奈,多一些激勵,或許這千年不斷的清明,對每一個活著的人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