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5日電 3月25日,綏棱縣後頭鄉二井村棚室蔬菜協會會長王樹成與省許彥彬五位瓜菜大王結成科技幫扶對子後,高興的說,以前我們種地靠的是自己學科技,現在我們和省裡的專家結成了科技對子,省裡專家把科技送到了我們家門口,致富的路越走越寬了。
據新華網消息稱,綏棱縣後頭鄉二井村王樹成是全縣有名的棚室蔬菜種植專家,兩棟總計不足800平方米的大棚,每年都能為他帶來2萬多元的收入。為了利用這個能人,2001年村裡成立蔬菜協會時,王樹成被委以會長的『重任』。從搭建棚室到蔬菜管理,在王樹成的引導示范下,二井村的棚室蔬菜種植戶已發展到64戶,種植面積1.6萬平方米,年收入16萬元左右,人均增收近800元。
近年來,綏棱縣把農技協會作為農村科普工作的重要載體,當作科技工作的品牌,加大力度,精心策劃,真抓實管。農技協會的數量從2004年的55個發展到80個,建成帶動全縣產業形成和發展的協會1個、帶動鄉鎮產業形成和發展的協會5個、帶動村級產業形成和發展的協會15個。參加協會的會員戶增收1000元。形成了『發展一個協會,帶出一批能人,開發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群眾』良好局面。
綏棱還圍繞『三農』,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科普活動。科技活動周以『科技以人為本,全面建設小康』為主題,設立科普宣傳欄,展示《科普活動剪影》和《縣科協『六大』圖片》;組織科技人員送科技下鄉,配合參與『振興東北、服務三農、科技列車龍江行』行動,安排組織由省科協領導帶隊,中國農大、八一農大等3位資深農業專家親臨上集鎮、靠山鄉、閣山鄉傳授《綠色水稻栽培》《大豆標准化生產》《肉牛養殖》等技術,培訓農民骨乾600多人。綏棱縣利用全國第一個科普日活動,邀請中國社科院5位知名經濟專家專程到綏棱宣講科學發展觀,召開縣直副科級以上領導乾部和鄉委書記、鄉鎮長共600多人參加的『社科院專家組加快綏棱發展建言會』。
同時,綏棱縣科協在加強自身建設、大力宣傳科普知識的同時,狠抓科技扶貧工作,組織科技人員下鄉開展科學技術扶貧,重點是經濟相對落後的革命老區。共為貧困戶開展技術服務1500多人次,向貧困戶發放各類科普資料5000餘份,提供致富信息100多條,有40戶貧困戶依靠科學技術脫貧致富。
提高科技含量,是綏棱種、養大戶的共識。從天津回鄉創業的克音河鄉奶牛養殖大戶劉平友,飼養了25頭奶牛,年收入達到了20多萬元,今年劉平友被委任為鄉裡的奶牛協會會長,如今這個鄉的奶牛已發展到100多頭,每年可為農民增加收入100多萬元。
閣山鄉永清村,幾年前還是個『一窮二白』的貧困村。可是現在卻在養鹿協會的帶動下發展成了方園百裡赫赫有名的『鹿鄉』。養鹿協會對梅花鹿實行集約經營,集中飼養。在繁育、衛生防疫、鹿茸及副產品加工、貯藏和運輸等方面進地統一協調,統一管理,並共同享用信息及技術。如今,閣山鄉共建成養鹿小區4個,飼養梅花鹿400多只,年增收200多萬。
近日,這個縣借助2005年黑龍江綏棱科普大集的契機,使20多個農民協會與省內的種、養大王結成了科技致富對子,與大王們拉起手後,綏棱農民都高興的說,攜著科技,靠著大王,這致富的路真的是越走越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