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31日電 題:致富不忘眾鄉親——記虎林市忠誠鄉忠誠村青年農民黨員包永富
記者杜麗華
『包永富,富了不忘鄉親。』『包永富,幫誰誰富。』虎林市忠誠鄉忠誠村的村民們都這樣說。
當年由於家境貧寒,高考沒有圓了包永富鯉魚跳龍門的夢想。他沒有選擇同村青年外出打工的路,而是決定留在家鄉,決心要在自家的一畝三分地上乾出個名堂。
父輩的經驗告訴他,若固守傳統的耕種方式,就只能重復貧困與艱辛。現代農業必須靠知識,靠科學技術。1992年,包永富報考了中國農業函授大學,選學了企業管理和獸醫兩個專業。畢業後他纔發現自己所學的兩個專業的知識,無法指導他將要面對的實際工作。經過多方諮詢,他又報名參加了虎林市農業廣播學校的培訓。
學習中,他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邊學習,邊實踐,邊總結。為了取得大田種植豐產增收的經驗,他在自家的耕地裡擠出兩畝地做試驗田,細心觀察,精心培植,了解不同品種的播種期、生育期、適宜的積溫、肥料等,很快掌握了大田種植的技術和技能,成為村民公認的種田能手。1993年秋,他被縣裡評為『玉米生產大王』,當年他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入黨後,包永富覺得自己站得更高了,責任更大了。僅靠大田種植,增加的收入畢竟太少。他渴望能有機會跳出現有的生產模式,探索出一條更快更有效的科技致富路。
1999年,包永富建成了一個300畝規模的綠色水稻基地,年純收入達6萬元,並承擔了科研單位的部分良種試驗和示范業務。一時間,向他拜師學藝的鄉裡鄉親絡繹不絕。包永富來者不拒,有求必應。一個人富了不算富,徹底改變家鄉貧困落後的面貌是他最大的願望。
為了使村裡的綠色水稻種植業迅速發展起來,使村民們少走彎路,包永富將自己多年學習總結出來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鄉親們。他定期給村民上科技課,經常到田間現場指導。平時外出或回村,他很少走大路,常常在田間小路或地頭繞行。只要發現誰家地裡的作物出現了病蟲害,他都要趕到現場,親自示范。常常是顧了別人的地,誤了自己的田。
在包永富的典型帶動和悉心扶持下,種植綠色水稻已成為忠誠村的一個主導產業,全村水田面積由過去的幾十畝發展到現在的5000畝,並且建成了3800畝的高標准綠色水稻基地。
只要誰家有困難,包永富就主動與他們結成幫扶對子。這幾年,他已把十多個貧困戶列入了自己的幫扶計劃。分期分批地包,而且要包一個富一個。村民劉希友多年來苦於致富無門,在包永富的指點下,他打算養殖千只大鵝,發展養殖業,卻被三千元周轉金難住了。包永富主動拿出自家三千元錢借給他。像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幾年來,包永富先後從自家拿出6萬多元借給貧困戶發展生產。僅近兩年,就有30多戶村民在化肥、種子、農藥、資金等方面,得到過他的無私援助。『包永富,富了不忘鄉親。』『包永富,幫誰誰富。』這是村民們發自內心對他的贊譽。
年僅32歲的包永富贏得了一串串榮譽:黑龍江省農村青年星火帶頭人、全國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省級優秀團乾部、省級農村青年星火帶頭人標兵、全國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黑龍江省優秀共產黨員……
為了增強抗風險、闖市場的能力,包永富發起組建了一個農民經濟聯合體,在總結交流生產技術和經驗的同時,引進、推廣運用先進科研成果,傳遞市場信息。目前,包永富又考取了經紀人證書,成為虎林農村第一個經濟人,並建立了一支農村經紀人隊伍,帶領農民共闖市場,把農村經濟做強做大。
眼下包永富心裡還有一個大膽的構想:建立綠色水稻基地,創出自己的品牌,以品牌闖市場,帶領村民在致富路上,再登上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