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4月8日電 在媒體刊發了《是規范還是滯死六問哈爾濱市報刊零售市場》一文後,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對解決省城報業市場不規范問題表示了極大的關注。
不能用權力支持壟斷———訪省經濟管理乾部學院院長、省科顧委宏觀經濟專家組組長陳永昌教授
陳永昌說,報刊是公眾的,它的零售也應該在一個公共的平臺上實現。各個報刊應該平等競爭,打破壟斷,用自己的報刊質量和營銷策略佔領和細分市場。對此不能搞權力乾預,不能搞地方保護和市場壟斷。建議組建報刊零售公司,按市場化模式運作,放開報刊准入,用股份合作制的方式解決投資、分紅和市場准入問題。這樣纔能公平競爭,提高透明度,把報刊的發行零售做好。
他說,報刊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對於它的發行零售既要考慮經濟效益,又要考慮社會效益。報刊承載著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使命,是向全社會提供各類信息的平臺,因此,不能用單一的經濟眼光把報刊視同啤酒一般的商品去搞地方保護主義,排斥外來品,壟斷當地市場。
他說,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的各級政府的職能發生了重大的轉變。政府的主要職能是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為多個經營主體提供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如果用權力介入這個過程,乾擾市場經濟正常進行,是政府越權的行為。一級政府不應為本級報刊的零售實施市場壟斷,排斥其他報刊參與公平競爭。我們呼吁地方政府搭建一個平臺,讓在本地區發行的所有報刊都能平等進入,公平競爭,這纔是政府應該履行的社會責任。
他最後說,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同時也是民主經濟,它提倡公平競爭,機會均等。通過競爭激發活力和動力,纔能做大社會財富的『蛋糕』,如果畫地為牢,用權力支持壟斷,用壟斷排除競爭,用消耗取代競爭,必然給某一個行業乃至社會帶來巨大的損失。樹立資源共享的理念,是大勢所趨,也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
開放的平臺是報刊零售業的發展方向———訪省新聞出版局有關負責同志
隨著省城各報業集團的迅猛發展,報刊零售的銷售網絡及銷售終端已經成為限制和影響報業及文化產業健康發展的最大瓶頸。如何搭建一個公平開放的銷售平臺,從而減少內耗,形成合力,以促進省城各家報業的健康發展,同時做大做強我省的報刊零售行業,這已經成為一個急需破解的難題。這個難題也引起了包括主管部門在內很多業內人士的高度關注。近日,本報記者就搭建銷售平臺的有關問題與省新聞出版局的有關負責同志進行了交流。
據這位負責人介紹,實際上,不論是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與國內一些先進城市相比,哈爾濱市目前的報刊零售業都還處在一個相對低級落後的水平上。這種低級落後不但表現在經營業態上,更表現在經營意識、開放程度上。之所以形成這種狀況,雖然有其歷史的原因,但背後體現出來的實際上卻是地方利益、部門利益。這種落後的經營模式,不但對省內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不利,也使得各家報業存在著惡性競爭、幾敗俱傷的可能,更無法應對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開放報刊零售市場的國際挑戰。從這個角度來講,省城報刊零售這種落後的經營業態、經營思路應該盡早改進為好。
那麼,按照現在的情況來看,省城的報刊零售市場的發展方向如何?這位負責人認為,實際上,哈爾濱應該借鑒一些國內比較成功的先進經驗,搭建一個開放的報刊零售的平臺。不論是由省城幾家大的報業集團和郵局共同出資組建也好,還是由獨立的社會資本投資組建也好,這個平臺都不應該為哪一家業內的競爭主體所壟斷。它應該嚴格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組建營運,成為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現代意義上的報刊零售企業。在這個平臺上,不論是省內的還是省外、國外的報刊雜志,只要是合法的,都可以順暢進入、公平競爭。只有這樣,纔能使各家報業產品的競爭回歸到真正意義上的『產品質量』的競爭上,讓讀者成為最終的檢驗者;也只有這樣,我省的報刊零售行業纔能逐漸做大做強,纔能真正具備與外來競爭者對抗的資本和實力。
這位負責人表示,實際上,報刊零售平臺,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商品零售企業,它更是向群眾宣傳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徑。因此,不論是政府主管部門也好,還是各家報業、文化企業也好,都應該從這個高度出發,攜起手來,讓小小的報刊亭盡早地豎立在城市的街頭,並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攜手共建報刊銷售公共平臺為加快黑龍江文化大省建設服務———訪省郵政報刊發行局局長趙東雲
隨著中國加入WTO各項承諾的履行,文化市場將逐步放開,屆時,報刊銷售面臨的市場形勢將更加嚴峻。同時,我省提出了要建設文化大省的宏偉目標。如何應對市場挑戰、為黑龍江文化大省建設出一把力呢?最佳應對之策無外乎就是聯合起來,攜手同心,合力搭建報刊銷售的公共平臺,公平競爭,共圖發展。就此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省郵政報刊發行局局長趙東雲。
趙東雲認為,獨家壟斷是報刊銷售市場的絆腳石。他說,報刊銷售是一項文化產業,是具備條件的多家相關企業共同經營的,而報刊亭是體現一個地區文化事業健康發展、經濟環境開放公平的標尺。正是如此,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在報刊亭的規劃、選址等各方面建設上,就應該更好地體現出市場化,以正確的政府行為去消除壟斷,徹底搬掉橫在報刊銷售市場上的絆腳石,為各個參與方積極參與創造一個公平合理、健康有序的氛圍。
趙東雲認為,報刊亭作為報刊銷售的終端,是一種公共資源,既然屬於公共資源,就應該實現資源共享,這樣纔有利於充分調動各個參與方的積極性,纔有利於吸納各方面力量形成一股合力,從而推動報刊銷售市場健康、有序的發展,為建設黑龍江文化大省發揮積極作用。
趙東雲說,實際上,實現報刊銷售的資源共享已經屬於『老生常談』的話題了,國家對此也早有明文規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新聞出版署等國家六部委在2000年9月30日下發的國郵聯(2000)452號文件中,明確提出:『各地要把報刊亭建設作為綜合便民服務窗口和精神文明陣地建設的重要內容,納入城市規劃,通盤考慮。……郵政部門作為我國報刊發行的國有主渠道,要承擔起報刊零售亭建設和經營的主要任務,采取郵政部門與社會其他相關部門聯合建設等多種方式,加快報刊零售網點建設』,而省城報刊銷售市場並非如此。從最新統計的全省各地的郵政報刊亭數量來看,齊齊哈爾、大慶都超過了100個,就連規模較小的黑河也接近了60個,而哈爾濱的郵政報刊亭數量竟然僅與黑河接近。
趙東雲說,只有實打實地做到了公平參與,纔能真正實現報刊銷售的資源共享。從這個角度來說,公平參與是報刊銷售市場的助力器,它可以把各個參與方的能量充分地釋放出來,在同等的競爭條件下發展,在競爭和發展中,把報刊銷售市場不斷地推向前進。
上海東方書報亭模式就是我們學習的最好樣板兒,但不知為什麼,現成的好樣板兒,怎麼就沒有拿過來用一用呢?難道有什麼潛在的東西在阻礙嗎?
趙東雲認為,作為報刊發行和銷售的國有主渠道,郵政有責任參與報刊銷售市場的公平競爭,因為郵政具有『通政、通民、通商』的行業功能;有能力參與報刊銷售市場的公平競爭,因為郵政具有溝通城鄉、四通八達的網絡優勢。所以,郵政將依托網絡優勢和品牌信譽,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參與到報刊銷售當中、參與到報刊亭建設和經營當中。郵政企業願意與其他相關部門攜起手來,共同建設報刊銷售公共平臺,為活躍城鄉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為推動黑龍江省文化產業發展、為促進黑龍江文化大省建設提供良好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