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4月8日電題:該給孩子什麼樣的『英雄主義』教育
上個月的21日,狼牙山五壯士最後的幸存者葛振林老人與世長辭了,緊接著,課文《狼牙山五壯士》被上海市小學語文教材刪除的新聞經媒體披露出來,一時間,該不該、該如何對孩子進行傳統的英雄主義教育引起了媒體和網民的激烈爭論。
不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對孩子們進行革命傳統和英雄主義教育都十分必要,這一點毋庸置疑。筆者生於上個世紀70年代初,那個時代,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從小都接受革命英雄主義教育,尤其是對戰爭年代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跡有著較深刻地了解,所以,課堂上老師講得動情,學生聽得也動心,效果自然非常的好,這些英雄和他們的事跡,甚至對我們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然而,硝煙彌漫的戰爭年代畢竟早已離去,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文化的多元化,現在的孩子心中都會有他們自己對英雄的認知標准:喜歡體育的,自然覺得劉翔是英雄;喜歡航天的,肯定把楊利偉當作英雄;喜歡流行音樂的,或許認為周傑倫纔是英雄。在這些孩子面前,過去那種單一的、以革命戰爭題材為主的教育內容和以灌輸為主的教育方式顯然已經不合時宜。
實際上,不同年代的英雄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戰爭年代的英雄如狼牙山五壯士,他們為了民族的解放大義凜然、慷慨赴義,新時期的英雄如楊利偉,他們為了國家的富強和進步甘於奉獻、勤奮工作;戰爭年代的英雄事跡驚天地泣鬼神,而新時期的英雄則可能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無聞。然而,不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新時期,那種為民族、為國家敢於犧牲、無私奉獻的精神纔是英雄們身上穿越時空,永遠值得人們尊敬和學習的內質所在。
記得外國一位教育專家說過這樣一段話:『孩子的心靈決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塊長著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土地,教育者的目的是發現並扶正孩子心靈中的每一顆幼苗,讓他不斷發展,最終排擠掉自己缺點的雜草。』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語文教材是否刪除一篇幾百字的課文其實並不重要,與其給孩子灌輸那些遠離他們生活的人或事,倒不如充分尊重他們的主體意識,通過各種途徑引導他們形成對英雄正確的認知標准,然後讓他們按照這個標准自己去評判什麼人是英雄,什麼人不是英雄,該向這些英雄學習什麼,或許這樣,他們心靈上那棵我們希望的苗纔會真正的發芽成長起來,而這,也正是我們對孩子進行英雄主義教育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