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黑龍江紮龍濕地:丹頂鶴故鄉的『人鶴衝突』
2005-04-15 18:45:19 來源:新華社  作者:崔峰 呼濤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新華社哈爾濱4月15日電 年過六旬的王玉霞老人在紮龍濕地已經生活了30多年,她清楚地記得自己年輕時濕地的景觀:水草豐美、蘆葦排立、百鳥低飛、流水潺潺。那時候,有幾百對丹頂鶴每天和她一起迎接朝陽。翩翩起舞的鶴鳥,在她的心中代表著如意和吉祥。

  可如今,濕地內居住的人越來越多,葦塘逐漸乾涸,僅剩下的幾對野生丹頂鶴也因為刨食糧食激起了人們的不滿……

  當人類更多地關注經濟和生態和諧的時候,紮龍濕地的丹頂鶴卻面臨著人鳥爭食、荒火連綿、缺吃少喝甚至家園被毀的威脅:嚴重乾旱和人們用火不慎,致使紮龍濕地連年著火,其中2001年的大火從頭一年秋天燒到了第二年春天。今年3月底,紮龍濕地再次火光衝天,經過7個晝夜纔被撲滅。乾旱的濕地黑灰飄舞、難覓鳥蹤。

  濕地,鶴靠它棲息、人靠它生存

  今年3月24日,當大火在紮龍濕地的杜蒙縣小六隊屯附近熊熊燃燒時,這裡的村民都忙著向外搶運蘆葦。當地農民生產用火引發的這次火災,使不少村民的葦垛化為灰燼。

  一名村民說:『我通過私人關系借來一輛消防車保護葦垛。這麼大的火咱也救不了,再者說了,燒不燒到丹頂鶴和咱啥關系啊,鶴不知道是誰的,但葦子是我自己的,燒葦子就是燒我自己的錢啊!』

  煙筒屯鎮幾名乾部望著大火束手無策:『出於對丹頂鶴棲息地的保護,我們應立即組織人力撲火,但現在想調集村民撲火是非常難的事情,凡是能到火場去的,大多是為搶葦子!』

  『我們也是沒辦法啊,全靠這點葦子掙錢呢。如果把蘆葦全燒了,我們就沒錢買糧食,連人的生活都維持不了,還保護啥鶴啊?』王玉霞老人說。

  由於歷史原因,紮龍濕地內分布著50多個村屯,僅在濕地核心區內生活的農民就有4000多人。多年的生產活動破壞著這裡的生態環境。濕地葦場工作人員孟憲章說,這裡的農民主要經濟來源是收割葦草、捕魚和把崗地的草原墾為農田種植農作物,是典型的『吃資源村』。

  一名叫姜喜富的濕地工作人員慨嘆:『現在,來這裡棲息的野生丹頂鶴已經不多了,紮龍濕地之所以還有「丹頂鶴故鄉」的美譽,靠的是管理局所在地人工飼養的百餘只鶴「橕門面」。鶴需要葦子做窩,人把葦子割光賣錢;鶴需要有水棲息,人卻因為交水費問題爭論不休,幾年不補水;鶴以魚蝦為食,人搶先一步,把大魚小蝦撈來賣錢或者當了下酒菜……我們也知道省裡有《濕地保護條例》,但我們這些人得活著吧,所以只好每天在違法中吃飯、睡覺。』

  衝突,管理博弈中的體制之痛

  『不要總為鶴鳴不平,這東西有時候也禍害人啊!』農民李志剛對此憤憤不平:『剛種下的玉米籽,被鶴刨出來吃了,秋天沒有收的玉米棒子,也被吃了個亂七八糟。這塊濕地在沒成為保護區之前我們就在這裡居住,憑什麼讓我們給鶴騰地方?』

  紮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李長友告訴記者,鶴是機警的動物,尤其在繁殖期,它們常常為了躲避人的乾擾而在沼澤中游蕩,甚至推遲繁殖期。每年村裡人割葦子,就像剃光頭,鶴想找個築巢的地方都不容易,只能棲息在稀疏幸存的葦子裡。有人還在繁殖區內搭窩棚、捕魚、放牧,這些活動對鶴的影響最大。另外,嚴重缺少魚類及水生浮游生物迫使鶴改變了食物結構,刨食糧食也是迫不得已。這或許是鶴與人相爭的一種形式吧!

  他說:『人與鶴的衝突其實只是表面現象,而多方管理、相互博弈形成的體制之痛是紮龍人與自然不和諧的深層次原因。』紮龍濕地位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大慶(林甸、杜蒙兩縣)等市縣的交叉地帶。因為當初設立保護區時沒有考慮行政區劃,使得紮龍如今正陷入『到底歸誰管、怎麼管』『應該設立幾個管理局、設在哪裡』等問題的困擾之中。一些影響人鶴和諧的諸如資源歸屬、濕地補水、核心區移民等問題的解決也因此擱淺。

  李長友說,現在的管理局設在齊齊哈爾市,但設立保護區時卻規定了『三統一兩不變』原則,即統一保護、統一規劃、統一管理;行政區劃不變、資源隸屬關系不變。管理局工作人員可以到濕地所跨其他縣境內實施保護鶴鳥的職權,卻無權管理那裡的人和資源。紮龍在行政體制的劃分下,被分成幾大塊,我們到哪一塊行使職權,都得和當地村屯「商量著來」,因為「紮龍既是我們的,又不是我們的」。』

  『以補水為例,濕地上游自然供水河流被所在縣修成水庫,全部截留。目前只能靠引嫩江水灌溉濕地,但需要花水費,濕地所在的各縣市都因為「紮龍不完全是我們的」而不甘心掏這筆錢,管理局又拿不出,只能看著濕地變「旱地」,進而引發大火吞噬葦塘。』

  哈爾濱工業大學公共部門經濟學研究專家梁雪峰指出,多方管理不僅導致資源配置的無效率,還體現在對資源的一種損耗。從產權角度分析,紮龍雖然劃定了保護區,表面上界定了產權,但實質上紮龍濕地還是一塊『公有地』,人們可以隨意到濕地上割蘆葦、捕魚撈蝦,而眼看著濕地逐漸退化不必負責。人和鶴都有進入濕地分享資源的自由,但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鶴又怎麼能競爭過人呢?

  紮龍,呼喚人與自然和諧

  為徹底解決紮龍濕地人與自然衝突的問題,黑龍江省有關部門正著手紮龍濕地管理體制改革,期待通過逐步理順產權關系,明確權責,為紮龍的和諧發展創造環境。

  有一種改革方案提出,在齊齊哈爾市和大慶市各設一個管理局,然後在省林業廳設立一個協調機構,以『分家』的形式明確各自的產權范圍。此意見大慶市贊同,齊齊哈爾市反對,最終方案一直沒有出臺。

  據了解,齊齊哈爾市一直稱自己是『丹頂鶴的故鄉』,借助丹頂鶴的『城市名片』,他們在去年贏得了中國『魅力城市』的美譽。宣傳片中,美麗的丹頂鶴展翅飛過城市的高樓大廈,其和諧的景象吸引著旅游者和投資者的目光。同樣,位於大慶市管轄區的杜蒙、林甸等地也『深深眷戀著這塊濕地』,杜蒙縣位於濕地內各鄉鎮農民每年賣蘆葦的收入佔總收入的1/3強;林甸縣也發現了丹頂鶴帶來旅游等巨大經濟效益。雙方因此對『管理局』的問題各不相讓。

  經濟研究學者梁雪峰認為,多方爭奪的結果使紮龍仍處於產權殘缺的狀態下,所有人爭先恐後追求各自利益將加速濕地消亡。因為公有地是誰都可以使用的,收益是自己的,而問題卻可以留給別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學院名譽院長、博士生導師馬建章說,丹頂鶴棲息地離不開水、食物和隱蔽所,但目前紮龍濕地內,因為人類的頻繁活動和乾預,這三方面條件都不好,如果環境繼續惡化,不排除丹頂鶴改變遷徙習慣和另擇棲息地的可能。

  在濕地生活的一些農民和育葦場職工說,2001年大火後,丹頂鶴改變了生活習慣,提前遷徙,如今有的鶴正越過紮龍飛往俄羅斯和日本棲息。

  馬建章院士說,在國外的自然保護區,人們可以為保護動物讓出自己的空間和利益,雖然中國的管理部門和老百姓有自己的實際情況,但也不能單方面考慮經濟利益,或者只考慮本地區、本部門和個人的利益。和諧社會應該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而人鶴之爭是對和諧最大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