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6日電 近日,江畔頻頻出現的『開江魚』引起了市民與很多媒體的關注。針對此種情況,道外區城市管理執法局連續出動,清理了大量用養魚池裡的魚假冒開江魚的小販。采訪中,一位商販向記者曝出了假開江魚出爐的全過程。
昨天中午,記者與執法人員來到道外區南直橋附近、道外區頭道街幾處江畔,三三兩兩的有好幾伙賣『開江魚』的。其中有鯉魚、鯰魚、鯽魚、泥鰍等各種魚,分別放在魚盆中。而每個小販手中那幾條一米多長的鯉魚則格外引人注目。鯉魚身體顏色較深,體形較粗。這些『開江魚』的價格一般在每斤15元—30元不等。
見有執法人員來到,商販們開始端著魚盆四處躲藏。當天,執法人員共清理了7處賣『開江魚』的無證商販。
在執法過程中,一位商販向執法人員道出了所謂的『開江魚』。他說,很多『開江魚』都是在魚池進的貨,一般鯉魚5元錢一斤,鯽魚6元錢一斤。然後,再買幾條『開江魚』做幌,市民便以為都是開江魚了。這樣一來,幾元錢一斤的魚池魚便賣到幾十元一斤的開江魚價。這樣的『開江魚』每天都要賣出幾十斤,而要是遇到了『大客戶』,一天的收入可真是不少。
其實,每年開春,很多市民都熱衷於吃開江魚嘗鮮,這種飲食習俗並不科學。13日,五常市杜家鎮居民李某就在市場上買了十來條開江魚,聽說魚膽能清熱明目,就特意把魚膽留出來,給兩個孫女各吃了3粒。當天下午,兩個孩子就開始發燒,並伴有惡心、嘔吐癥狀。第二天,8歲的大孫女出現了血尿癥狀,家人忙把兩個孩子送到哈市兒童醫院。
經醫生診斷:兩個孩子都屬魚膽中毒,導致肝、腎受損,其中大孫女已出現腎功能衰竭癥狀。
據專家介紹,我市江水一般有4個多月的封凍季節,這時江水的水位低,徑流量少,水中有機物含量較高,這時的魚體中蓄積了大量有機物和重金屬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有關部門做過一項檢測顯示,開江時江中魚體中殘留的氟化物、揮發酚、鉛、鋅、砷和甲基汞等有害物質的含量超過衛生標准的1至4倍。而魚膽內更是有不同程度的毒素,此時,兒童一次食兩粒、成人食8至13粒,就會中毒,嚴重者會導致死亡。